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可行性研究 | 第14-15页 |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乡村旅游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城乡旅游统筹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7页 |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 第17-21页 |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缘由 | 第17-18页 |
·国外乡村旅游模式研究 | 第18-21页 |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 第21-25页 |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 第22-24页 |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展望 | 第24-25页 |
·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5-27页 |
·城乡统筹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7-28页 |
·“城乡统筹”的定位高度 | 第27页 |
·“城乡统筹”的概念解读和内容主要概括 | 第27-28页 |
·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研究 | 第28页 |
·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8-30页 |
·世界田园城市: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举措 | 第30-35页 |
·成都市“试验区”概述 | 第30-31页 |
·世界田园城市目标的提出与推进 | 第31-34页 |
·世界田园城市与乡村旅游发展 | 第34-3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35-37页 |
第3章 城乡统筹背景下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 | 第37-50页 |
·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分析 | 第37-40页 |
·自然资源条件 | 第37-38页 |
·历史沿革与文化底蕴 | 第38-39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9-40页 |
·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40-42页 |
·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思想观念解放不够,重视不够 | 第42页 |
·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无序发展 | 第42-43页 |
·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特色不鲜明 | 第43页 |
·部门协同资源整合不够,基础设施落后 | 第43-44页 |
·管理机构不健全,经营不规范 | 第44-45页 |
·政策不配套,市场意识不够 | 第45页 |
·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第45-49页 |
·优势 | 第45-46页 |
·劣势 | 第46-47页 |
·机遇 | 第47-48页 |
·挑战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城乡统筹背景下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探讨 | 第50-61页 |
·从乡村旅游资源资源特征视角探讨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第50-54页 |
·新农村依托型 | 第50-53页 |
·农田依托型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从发展路径视角探讨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第54-57页 |
·依托城市:环城市游憩带模式 | 第54页 |
·依托景区:山地避暑度假区模式 | 第54-55页 |
·依托村寨:古镇古村落模式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从投资和运行特征视角探讨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第57-59页 |
·政府主导模式 | 第57-58页 |
·旅游企业独资模式 | 第58页 |
·合作、合股开发模式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页 |
·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建议 | 第59-61页 |
第5章 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61-65页 |
·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施的引导策略 | 第61-63页 |
·空间布局引导 | 第61-62页 |
·重点项目引导 | 第62-63页 |
·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保障措施研究 | 第63-65页 |
·建立健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 第63页 |
·以城乡统筹的理念推进集约发展 | 第63页 |
·加大乡村旅游营销统筹力度 | 第63-64页 |
·鼓励社会投资发展乡村旅游 | 第64页 |
·规范市场引导加强行业自律 | 第64页 |
·创新完善乡村旅游教育培训体系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