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学龄前女童体型分类及号型设置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人体体型的研究 | 第10-14页 |
| ·童装号型的研究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学龄前女童体型测量 | 第17-23页 |
|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7页 |
| ·体型测量方法的确定 | 第17-18页 |
| ·测量工具的确定 | 第18页 |
| ·测量项目与要求 | 第18-20页 |
| ·选择测量项目的原则 | 第18页 |
| ·测量项目的确定 | 第18-19页 |
| ·测量要求 | 第19-20页 |
| ·测量基准点 | 第19页 |
| ·基准线 | 第19-20页 |
| ·测量注意事项 | 第20页 |
| ·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减少方法 | 第20页 |
| ·抽样方法与样本量的确定 | 第20-22页 |
| ·抽样方法的确定 | 第20页 |
| ·样本量的确定 | 第20-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测量数据预处理分析 | 第23-29页 |
| ·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 | 第23页 |
| ·奇异值和极值检查 | 第23-25页 |
| ·奇异值和极值检查方式的确定 | 第23-24页 |
| ·检查结果 | 第24-25页 |
| ·缺失值处理方式的确定 | 第25页 |
| ·测量数据的信度分析 | 第25-26页 |
| ·信度系数的计算原理 | 第25-26页 |
| ·信度分析的结果 | 第26页 |
| ·正态分布检验 | 第26-27页 |
| ·Q-Q 概率图正态分布检验原理 | 第26-27页 |
| ·检验结果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学龄前女童体型特征分析 | 第29-40页 |
| ·主要测量部位与国标 T 检验 | 第29-32页 |
| ·基本统计量计算原理 | 第29页 |
| ·单样本 T 检验计算原理 | 第29-30页 |
| ·T 检验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 ·学龄前女童体型特征分析 | 第32-39页 |
| ·以年龄为基准分析学龄前女童体型特征 | 第32-35页 |
| ·以身高为基准分析学龄前女童体型特征 | 第35-37页 |
| ·以年龄和身高为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7-39页 |
| ·单因素方差分析原理 | 第37-38页 |
| ·以年龄为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 第38页 |
| ·以身高为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学龄前女童体型分类分析 | 第40-50页 |
| ·学龄前女童体型控制部位的确定 | 第40-44页 |
| ·相关性分析的原理 | 第40-41页 |
| ·相关性分析的结果 | 第40-41页 |
| ·因子分析的原理 | 第41-43页 |
| ·因子分析的结果 | 第42-43页 |
| ·学龄前女童体型代表性指标的确定 | 第43-44页 |
| ·体型分类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44页 |
| ·学龄前女童体型聚类分析 | 第44-49页 |
| ·聚类分析的原理 | 第44-45页 |
| ·聚类分析的结果 | 第45-47页 |
| ·聚类变量的确定 | 第45-46页 |
| ·最佳分类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 ·各体型类别比较分析 | 第47-49页 |
| ·不同年龄段人数的分布比较 | 第47-48页 |
| ·体型特征比较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学龄前女童服装号型设置 | 第50-67页 |
| ·各体型中间体基本部位数值及档差的确定 | 第50-58页 |
| ·各体型中间体基本部位数值的初步确定 | 第50-51页 |
| ·各体型身高档差的确定 | 第51-54页 |
| ·各体型中间体基本部位数值及档差的确定 | 第54-55页 |
| ·号型设置及覆盖率统计 | 第55-58页 |
| ·服装号型覆盖率 | 第58-60页 |
| ·各体型中间体其余控制部位数值及档差的确定 | 第60-65页 |
| ·各体型中间体其余控制部位数值的确定 | 第60-62页 |
| ·回归分析原理 | 第60-61页 |
| ·回归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 ·各体型中间体其余控制部位档差的确定 | 第62-65页 |
| ·与国标及其他学者主要部位分档数的比较分析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7-69页 |
| ·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 第69-70页 |
| ·课题的不足 | 第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测量部位 Q-Q 正态概率图 | 第75-79页 |
| 三种体型不同身高档差下其余控制部位的分位数表 | 第79-84页 |
| 三种体型其余控制部位与基本部位的回归系数表 | 第84-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