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新农村建设影响下京郊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变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1章 绪论第9-22页
   ·研究的缘起与背景第9-12页
     ·备受关注的传统村落第9-10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第10-12页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界定第12-13页
     ·论文研究内容第12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3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研究目的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与探索第14-19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9-22页
     ·研究方法第19-21页
     ·研究框架第21-22页
第2章 京郊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概述第22-37页
   ·传统村落的形成第22-23页
   ·京郊传统村落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概况第23-26页
     ·自然环境及地理区域概况第23-25页
     ·社会人文概况第25-26页
   ·京郊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物质构成第26-36页
     ·院落空间第26-30页
     ·街巷空间第30-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影响京郊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因素第37-48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影响第37-40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指导第37-39页
     ·北京地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践行第39-40页
   ·区位优势对京郊传统村落的影响第40-42页
     ·北京大都市的带动辐射作用第40页
     ·北京郊区化带来的机遇第40-41页
     ·北京城市同化为郊区带来的影响第41-42页
   ·产业结构的影响第42-44页
     ·旅游业的兴起第42-43页
     ·创意产业的加盟第43-44页
     ·村民进城务工第44页
   ·房屋权属者意识观念的转变第44-45页
     ·村民对居住条件观念要求的改变第44-45页
     ·房屋权属者性质的转变第45页
   ·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其他因素第45-46页
     ·新材料的使用第45-46页
     ·建造技艺和思想的转变第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4章 京郊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变化解析第48-72页
   ·城市意象理论的引入与应用第48-49页
   ·新建建筑选址的不同类别第49-57页
     ·全部原址新建第50-53页
     ·与原址接壤新建第53-55页
     ·新建筑镶嵌在原村落中第55-56页
     ·异址新建第56-57页
   ·院落空间形态的变化第57-62页
     ·宅院建筑的变化第57-60页
     ·门楼影壁的变化第60-62页
   ·街巷空间的变化第62-65页
     ·街巷交通空间的变化第62-64页
     ·街巷界面空间的变化第64-65页
   ·村落边界的变化第65-66页
   ·村落活力点的变化第66-68页
     ·村落活力点保持不变第66-67页
     ·村落活力点转移第67-68页
   ·村落空间形态变化的评价第68-71页
     ·积极的变化第68-70页
     ·消极的变化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京郊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变化实例分析第72-89页
   ·黑山寺村落空间形态变化分析第72-82页
     ·村落概况第72-74页
     ·村落空间形态的变化第74-81页
     ·落空间形态的变化特征第81-82页
   ·岔道城村空间形态的变化分析第82-88页
     ·村落概况第82-83页
     ·村落空间形态的变化第83-87页
     ·村落空间形态变化的特征第87-88页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结论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模拟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综合医院门诊部物理环境现状及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