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4页 |
| 引言 | 第14-19页 |
| 1 中医学和思维模式的概念 | 第14-15页 |
| ·中医学的概念 | 第14-15页 |
| ·思维模式的概念 | 第15页 |
| 2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 ·中医思维模式需要系统解读 | 第15-16页 |
| ·当前系统研究中医思维模式的文献较少 | 第16页 |
| 3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将中医思维模式联结成一个概念体系 | 第16-17页 |
| ·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医思维模式 | 第17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概念体系(ontology)构建法 | 第17页 |
| ·概念分析法 | 第17-18页 |
| ·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法 | 第18页 |
| ·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相结合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总论 | 第19-23页 |
| 1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20页 |
| ·医学与医学思维起源 | 第19页 |
| ·中医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20页 |
| ·中医思维模式与中国学术的关系 | 第20页 |
| 2 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分类与概念体系的建构 | 第20-23页 |
| ·目前中医思维模式分类庞杂 | 第20-21页 |
| ·中医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的构建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分论:中医思维模式及其当代演变 | 第23-45页 |
| 第一节 统于“一”的身体观 | 第23-28页 |
| 1 传统中国人关于气的信念 | 第23-24页 |
| 2 传统中国人对形体结构的信念 | 第24-25页 |
| 3 对精神的信念 | 第25-26页 |
| 4 “一”与神与气的关系 | 第26-27页 |
| ·九候若一 | 第26页 |
| ·虚一守静 | 第26-27页 |
| 5 传统内部的异见 | 第27页 |
| 6 身体观与“心”的疾病治疗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三层中医思维及其当代演变 | 第28-43页 |
| 1 形而中的层次 | 第28-35页 |
| ·取象比类思维的渊源 | 第28页 |
| ·取象比类的发展 | 第28-29页 |
| ·取象比类的两种内涵 | 第29-30页 |
| ·取象比类思维构建两种天人合一观 | 第30-32页 |
| ·据象比附的天人合一观 | 第31-32页 |
| ·取类比象的天人合一观 | 第32页 |
| ·取向比类与临床实践 | 第32-34页 |
| ·取象比类与巫术的关系 | 第34-35页 |
| ·对取类比象思维的评价 | 第35页 |
| 2 形而上层次 | 第35-42页 |
| ·阴阳思维模式 | 第35-38页 |
| ·起源与含义 | 第35-36页 |
| ·阴阳思维模式的发展 | 第36-37页 |
| ·另一套阴阳系统 | 第37-38页 |
| ·阴阳学说的应用 | 第38页 |
| ·五行思维模式 | 第38-39页 |
| ·起源与发展 | 第38页 |
| ·五行思维的应用 | 第38-39页 |
| ·术数思维与五运六气思维 | 第39-41页 |
| ·起源与构建 | 第39-40页 |
| ·应用 | 第40-41页 |
| ·评价 | 第41-42页 |
| 3 形而下层次 | 第42-43页 |
| ·起源 | 第42页 |
| ·发展 | 第42-43页 |
| ·评价 | 第43页 |
| 第三节 治未病的理念 | 第43-45页 |
| 1 治未病的当代研究 | 第43-44页 |
| 2 治未病与西方预防医学的比较 | 第44页 |
| 3 中医治未病的价值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当代中医思维模式的探索——结合中医心血管病学研究 | 第45-52页 |
| 1 古代中医心血管病学的成就 | 第45-46页 |
| 2 当代中医及中医心血管病学思维模式变化 | 第46-52页 |
| ·西方医学中的科学精神 | 第46-47页 |
| ·近代以来科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近40年来西方医学模式的主要变化 | 第48-49页 |
| ·当代中医心血管病学思维模式的变化 | 第49-52页 |
| ·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模式 | 第49页 |
| ·中医病名倾向于与现代医学相应 | 第49-50页 |
| ·重视中西医结合 | 第50页 |
| ·中药组方参考现代医学理论 | 第50页 |
| ·五藏思维模式的分化 | 第50页 |
| ·重视循证医学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52-65页 |
| 1 影响中医思维模式有效性的诸因素 | 第52-59页 |
| ·经验思维的重要地位 | 第52-55页 |
| ·药物功效的发现主要靠经验思维 | 第52-54页 |
| ·中医经典重视经验思维 | 第54-55页 |
| ·临床观察的精华是经验思维 | 第55页 |
| ·逻辑工具的重要性 | 第55-57页 |
| ·形式逻辑 | 第55-56页 |
| ·辨证逻辑 | 第56-57页 |
| ·一元论原则 | 第57页 |
| ·取类比象的合理程度 | 第57-59页 |
| ·古代中医心病学医案例解 | 第57-58页 |
| ·从对比的角度看 | 第58-59页 |
| ·形而上思维模式没有决定性 | 第59页 |
| ·临床优先于数术推演 | 第59页 |
| ·有时例外 | 第59页 |
| 2 中医学思维模式的两种潜在发展方向 | 第59-61页 |
| ·形而上的方向 | 第60页 |
| ·形而下的方向 | 第60-61页 |
| 3 中西思维模式发生区别的拐点 | 第61-63页 |
| ·以阳微阴弦为例 | 第61-63页 |
| ·阳微阴弦本义 | 第61-62页 |
| ·中西医对阳微阴弦有不同理解 | 第62-63页 |
| ·中西思维模式发生区别的拐点 | 第63页 |
| 4 辨证论治的复杂性 | 第63-65页 |
| ·辨证论治的概念 | 第63-64页 |
| ·辨证论治的复杂性 | 第64-65页 |
| ·身体观与辨证论治 | 第64页 |
| ·治未病与辨证论治 | 第64页 |
| ·辨证论治的思维层次 | 第64-65页 |
| 结论 | 第65-68页 |
| 1 关于中医思维模式概念体系框架 | 第65页 |
| 2 关于中医学思维模式及其当代演变 | 第65-66页 |
| 3 关于中医思维模式有效性 | 第66页 |
| 4 关于当代中医思维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66页 |
| 5 关于当代中医思维模式发生变革的原因 | 第66-67页 |
| 6 关于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