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8页
   ·研究背景第15-17页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分工精细化第15页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背景和西部空间格局演变第15-16页
     ·城市组团式发展步伐加快和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第16页
     ·区域经济相对滞后和区域经济要求发展的迫切第16-17页
   ·选题意义第17-19页
     ·理论意义第17-18页
     ·现实意义第18-1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城市群的研究第19-20页
     ·产业结构的研究第20页
     ·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第20-21页
     ·产业集聚的研究第21页
     ·产业效率的研究第21-22页
   ·兰白西城市群产业演变研究的必要性第22-26页
     ·中国城市群发展特点第22-25页
     ·兰白西城市群的特殊性第25-26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26-28页
     ·研究方法第26页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26-28页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第28-42页
   ·中国西部、城市、城市群概念界定第28-29页
     ·中国西部第28页
     ·城市第28-29页
     ·城市群第29页
   ·产业特征的相关概念界定第29-31页
     ·产业空间结构第29-30页
     ·产业集聚第30页
     ·产业结构优化第30页
     ·产业效率第30-31页
   ·区位理论第31-35页
     ·古典区位论第31-32页
     ·近代区位论第32-33页
     ·现代区位论第33-34页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第34-35页
   ·产业演变理论第35-37页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第35-36页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第36页
     ·比较优势理论第36-37页
   ·产业空间理论第37-42页
     ·增长极理论第38页
     ·“点—轴”系统理论第38-39页
     ·核心—边缘理论第39页
     ·产业集群理论第39-42页
第三章 兰白西城市群发展特点第42-62页
   ·城市综合质量和时间距离计算第43-45页
     ·城市综合质量计算第43-45页
     ·时间距离计算第45页
   ·兰白西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第45-47页
   ·空间发展战略第47-48页
   ·城市群发展现状第48-50页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循环经济发展稳步推进第48页
     ·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开放辐射能力逐步加强第48-49页
     ·中心城市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带动区域经济能力显著提升第49页
     ·优势产业稳步发展,产业集群日趋形成第49页
     ·生态承载能力较低,制约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第49-50页
   ·兰白西城市群整体功能定位第50-53页
     ·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的城市群第50-51页
     ·中部地区辐射西部地区的城市群第51页
     ·特色产业提升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城市群第51-52页
     ·带动甘肃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群第52-53页
   ·城市群的城市等级第53-54页
   ·研究方法第54-55页
     ·城市中心性第54页
     ·交通可达性第54-55页
     ·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隶属度第55页
   ·结果分析第55-58页
     ·兰白西城市群城市中心职能指数和中心职能强度测度第55-56页
     ·兰白西城市群中心城市间的可达性测度第56-57页
     ·兰白西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量及经济联系隶属度测度第57-58页
   ·兰白西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第58-60页
     ·兰白西城市群存在的问题第58-59页
     ·兰白西城市群优化发展路径第59-60页
   ·结论第60-62页
第四章 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第62-70页
   ·研究方法第63-64页
   ·结果分析第64-68页
     ·空间基尼系数分析第64-65页
     ·区位熵分析第65-66页
     ·影响因素分析第66-68页
   ·优化路径第68-69页
   ·结论第69-70页
第五章 城市群县域产业增长的空间特征分析第70-82页
   ·研究方法第70-73页
   ·结果分析第73-80页
     ·三次产业产值增长总量及各分量分析第73-75页
     ·第一产业增长效应及各分量的空间分布第75-76页
     ·第二产业增长效应及各分量的空间分布第76-78页
     ·第三产业增长效应及各分量的空间分布第78-80页
     ·结论第80-82页
第六章 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第82-92页
   ·研究方法第82-84页
   ·结果分析第84-88页
     ·三次产业结构份额偏离分量第84-87页
     ·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第87-88页
     ·三次产业结构贡献率和竞争力贡献率第88页
   ·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第88-91页
     ·推进特色农牧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第89页
     ·推进新型工业发展,增加区域竞争力第89-90页
     ·第三产业优化发展,完善产业结构体系第90-91页
   ·结论第91-92页
第七章 城市群产业效率分析第92-98页
   ·研究方法第92-94页
     ·CCR模型第92-93页
     ·平行结构模型第93-94页
   ·模型建立和结果分析第94-96页
     ·模型建立第94-95页
     ·结果分析第95-96页
   ·优化路径选择第96-97页
     ·综合开发第一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优势第96页
     ·优化提升第二产业,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第96-97页
     ·完善第三产业,形成完善合理的产业体系第97页
   ·结论第97-98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第98-102页
   ·主要结论第98-100页
   ·论文的创新点及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100-102页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第100页
     ·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7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7-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分子作用和不可逆化学反应在荧光传感器中的应用
下一篇:产业共生系统演化与共生效应研究--以金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