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研究--以苏州市环太湖饮用水水源地为中心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4页
一、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的基本问题第14-23页
 (一)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的概念界定第14-16页
  1.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第14页
  2.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第14-15页
  3. 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5-16页
 (二) 确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6-18页
  1. 环境经济视角:生态环境价值与产权界定第16-17页
  2. 财政理论视角:外部性理论与公共产品第17-18页
 (三)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实施的基本原则第18-20页
  1. 公平补偿原则第18页
  2. 权责统一原则第18-19页
  3. 增长匹配原则第19-20页
 (四)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的分配方式第20-22页
  1. 资金来源为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第20-21页
  2. 资金来源为环境税费的分配方式第21-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二、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的实施现状第23-36页
 (一) 生态补偿制度的一般规定第23-24页
 (二) 苏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的细则规定第24-28页
  1. 资金申报第24-25页
  2. 资金用途第25-26页
  3. 运行程序第26-27页
  4. 监督机制第27-28页
 (三) 苏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的实践现状第28-35页
  1. 补偿资金的实际分配第28-29页
  2. 专项补偿的对比分析第29-30页
  3. 农户调查与实地调研第30-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三、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存在的问题第36-46页
 (一) 法律概念过于泛化第36-38页
  1. 与环境治理混同第36页
  2. 与地区扶贫交叉第36-37页
  3. 与环保建设重叠第37-38页
 (二) 利益分配保障不力第38-40页
  1. 补偿标准概化第38-39页
  2. 标准无法统一第39-40页
 (三) 法制监管制度缺失第40-41页
  1. 缺乏长效机制第40页
  2. 执行力度不够第40-41页
 (四) 行政执行效力低下第41-42页
  1. 行政体制束缚第41页
  2. 财政制度漏洞第41-42页
 (五) 公众参与度程度不高第42-43页
  1. 平台构建单一第42-43页
  2. 缺少激励机制第43页
 (六) 立法体系性支撑不足第43-45页
  1. 分税制弊端存在第43-44页
  2. 强制性规定稀缺第44-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四、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的完善路径第46-57页
 (一) 明确界定专项资金的性质第46-47页
  1. 限定资金用途第46-47页
  2. 拓宽资金来源第47页
 (二) 寻求公众对利益配置的认同第47-50页
  1. 立法角度基层化第47-50页
  2. 补偿标准类别化第50页
 (三) 规范资金制度的监督责任第50-52页
  1. 完善监管机制第50-51页
  2. 加大违法惩治第51-52页
 (四) 建立政府部门间的行政互动第52-53页
  1. 专门机关职责重构第52-53页
  2. 联合执法优势互补第53页
 (五) 实现激励机制的法律保障第53-55页
  1. 扩大公众参与度第53-54页
  2. 补偿模式多样化第54-55页
 (六) 有机整合生态补偿的制度体系第55-56页
  1. 财政制度交合补充第55页
  2. 针对性立法的融入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结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6-67页
后记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苏州市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功能发挥
下一篇:论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