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论文主要引用符号的中英文含义及单位 | 第12-14页 |
论文表目录 | 第14-15页 |
论文图目录 | 第15-17页 |
目录 | 第17-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3页 |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41页 |
·杨树人工林灌溉水分管理 | 第23-29页 |
·灌溉技术 | 第23-24页 |
·灌溉制度 | 第24-27页 |
·灌溉效果 | 第27-29页 |
·灌溉管理策略 | 第29页 |
·杨树人工林根系系统结构与根系吸水特征 | 第29-33页 |
·粗根与细根的划分 | 第30-31页 |
·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根系构型特征 | 第32页 |
·根系吸水特征 | 第32-33页 |
·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 第33-41页 |
·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土壤水分运动模型求解方法 | 第37-38页 |
·土壤水力特性参数的确定 | 第38-39页 |
·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软件的开发 | 第39-40页 |
·林地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 第40-41页 |
3. 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43-46页 |
1. 研究地概况 | 第43-44页 |
2. 研究对象 | 第44页 |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地下滴灌下毛白杨人工林最佳灌溉起始土壤水势阈值 | 第46-60页 |
1. 前言 | 第4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研究对象 | 第46页 |
·试验设计 | 第46-47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7-49页 |
·土壤水势和含水率 | 第47-48页 |
·黎明前叶水势 | 第48页 |
·树干液流速率 | 第48页 |
·林木生长 | 第48页 |
·气象因子及地下水位 | 第48-49页 |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3. 结果 | 第49-56页 |
·总体灌溉情况 | 第49页 |
·林木生长 | 第49-51页 |
·土壤水势和含水率变化 | 第51-53页 |
·黎明前叶水势 | 第53-54页 |
·树干液流 | 第54页 |
·地下水位动态、潜在蒸散量和降雨量 | 第54-56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6-58页 |
·滴灌下土壤水势对毛白杨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灌溉起始阈值对毛白杨生理特征及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毛白杨纸浆林年总水分管理策略 | 第58页 |
5.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毛白杨人工林耗水规律及(基础)作物系数曲线 | 第60-79页 |
1. 前言 | 第6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7页 |
·研究对象 | 第60-61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1-62页 |
·树干液流 | 第61页 |
·棵间土壤蒸发 | 第61-62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62页 |
·数据分析 | 第62-67页 |
3. 结果 | 第67-75页 |
·林分蒸腾及冠层发展在两个试验年展叶初期的差异 | 第67页 |
·林地蒸腾、蒸发及蒸散量年变化规律 | 第67-69页 |
·林地蒸腾、棵间土壤蒸发与ET_o及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 | 第69-71页 |
·叶面积指数年变化规律 | 第71页 |
·基础作物系数和作物系数年变化规律 | 第71-73页 |
·基础作物系数和作物系数曲线 | 第73-75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75-77页 |
·林分蒸腾估算中的可能误差源 | 第75-76页 |
·毛白杨林分耗水规律 | 第76页 |
·毛白杨(基础)作物系数与LAI的关系 | 第76-77页 |
·构建的毛白杨(基础)作物系数曲线的适用性 | 第77页 |
5.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毛白杨人工林根系系统结构 | 第79-101页 |
1. 前言 | 第7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9-84页 |
·研究对象 | 第79-80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80-83页 |
·根系取样 | 第80-81页 |
·粗根系统构型及伸展范围调查 | 第81-82页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82-83页 |
·数据分析 | 第83-84页 |
3. 结果 | 第84-96页 |
·土壤理化性质 | 第84-85页 |
·细根系统结构特征 | 第85-88页 |
·根长密度一维空间分布 | 第85-86页 |
·根长密度二维空间分布 | 第86-87页 |
·根系径阶组成模式 | 第87-88页 |
·平均根系直径的水平、垂直分布 | 第88页 |
·粗根系统结构特征 | 第88-96页 |
·根系密度一维空间分布 | 第88-90页 |
·根系密度二维空间分布 | 第90页 |
·根系最大水平和垂直延伸距离 | 第90-91页 |
·根系系统构型 | 第91-96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96-99页 |
·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 第96-98页 |
·平均细根直径的垂直分布 | 第98页 |
·粗根系统形态 | 第98-99页 |
5.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毛白杨人工林根系吸水特征 | 第101-111页 |
1. 前言 | 第10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5页 |
·研究对象 | 第101-10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02页 |
·树干液流 | 第102页 |
·土壤含水率 | 第102页 |
·棵间土壤蒸发 | 第102页 |
·数据分析 | 第102-105页 |
3. 结果 | 第105-106页 |
·深土层(>90 cm)根系吸水量估算 | 第105页 |
·浅土层(<90 cm)一维根系吸水剖面 | 第105页 |
·浅土层(<90 cm)一维根系吸水剖面 | 第105-106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106-109页 |
·表层与深层根系在根系吸水中的作用 | 第106-108页 |
·林木用水策略 | 第108页 |
·根系、含水率分布对根系吸水模式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灌溉水分管理建议 | 第109页 |
5.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HYDRUS模型模拟土壤水分有效性对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 第111-131页 |
1. 前言 | 第11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8页 |
·研究对象 | 第111-112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12-113页 |
·林木生长 | 第112页 |
·林木蒸腾 | 第112-113页 |
·土壤蒸发 | 第113页 |
·土壤含水率 | 第113页 |
·地下水位与净降雨 | 第113页 |
·数值模拟 | 第113-117页 |
·模拟情景 | 第113页 |
·数学模型 | 第113-114页 |
·模拟区域 | 第114页 |
·初始和边界条件 | 第114-115页 |
·土壤水力特性参数 | 第115页 |
·根系吸水项 | 第115-117页 |
·数据分析 | 第117-118页 |
3. 结果 | 第118-128页 |
·HYDRUS模型验证 | 第118-123页 |
·自然降雨下 | 第118-119页 |
·地下滴灌下 | 第119-123页 |
·胸高断面积生长 | 第123页 |
·灌溉处理对林分蒸腾、蒸发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土壤水分有效性与林木生长之间的关系 | 第125-128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128-130页 |
5. 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31-132页 |
2. 整体展望 | 第132页 |
3. 论文创新点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个人简介 | 第145-148页 |
导师简介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