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火山次生泥石流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国内火山次生泥石流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2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长白山天池地区地质背景概况 | 第14-26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4页 |
·气象水文条件 | 第14-17页 |
·气候 | 第14-15页 |
·气象 | 第15-16页 |
·水文 | 第16-17页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地层岩性及岩浆岩 | 第18-23页 |
·地层岩性 | 第18-23页 |
·岩浆岩 | 第23页 |
·地质构造 | 第23页 |
·地震 | 第23页 |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 | 第23-24页 |
·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 | 第24页 |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26页 |
·硬质岩类岩组 | 第24页 |
·软质岩类岩组 | 第24-25页 |
·松散土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研究区火山碎屑物分布及火山次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析 | 第26-33页 |
·研究区火山碎屑堆积物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 第26-28页 |
·火山喷发空中降落堆积物 | 第26-27页 |
·火山碎屑流状堆积物 | 第27-28页 |
·火山泥流堆积物 | 第28页 |
·研究区火山次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析 | 第28-33页 |
·研究区火山次生泥石流的特点 | 第29-31页 |
·研究区内火山次生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 第31-33页 |
第四章 LAHARZ 软件介绍 | 第33-40页 |
·LAHARZ 模拟软件基础模型简介 | 第33-35页 |
·LAHARZ 软件的操作流程介绍 | 第35-40页 |
·准备 DEM 数据 | 第36页 |
·水文流动计算 | 第36-37页 |
·能量锥最佳阈值确定 | 第37-38页 |
·创建横断面 | 第38-39页 |
·火山次生泥石流总体积值确定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40-48页 |
·模拟参数的选取 | 第40-44页 |
·研究区 DEM 数据处理中最低高程阈值的选取 | 第40-42页 |
·水文流动计算 | 第42-43页 |
·选取能量锥最佳阈值 | 第43-44页 |
·给定火山次生泥石流总体积阈值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