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1-15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页 |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变形特征与构造热事件 | 第17-48页 |
·变形特征 | 第17-18页 |
·华南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定年测试 | 第18-33页 |
·锆石U-Pb定年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定年结果与分析 | 第20-33页 |
·华南早古生代造山时间探讨 | 第33-36页 |
·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与加里东造山带的对比 | 第36-48页 |
·斯堪的那维亚加里东造山带 | 第37-39页 |
·东格陵兰加里东造山带 | 第39-40页 |
·英国和爱尔兰加里东造山带 | 第40-42页 |
·北美阿巴拉契亚造山带 | 第42-45页 |
·华南志留纪古位置探讨 | 第45-48页 |
第3章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 | 第48-73页 |
·前陆盆地沉积填充特征 | 第49-58页 |
·上奥陶统沉积特征与厚度分布 | 第49-53页 |
·志留系沉积特征与厚度分布 | 第53-58页 |
·前陆盆地沉积埋藏史 | 第58-59页 |
·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 第59-73页 |
·碎屑锆石年龄分布 | 第59-66页 |
·物源对比分析 | 第66-70页 |
·前陆盆地沉积演化和对造山带剥蚀的约束 | 第70-73页 |
第4章 中、新生代构造对早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叠加与改造 | 第73-104页 |
·下扬子地区构造层 | 第73-74页 |
·下扬子地区构造变形期次 | 第74-81页 |
·晚三叠世挤压 | 第75-78页 |
·中晚侏罗世挤压 | 第78-80页 |
·晚白垩世-古近纪伸展改造 | 第80-81页 |
·构造单元划分及变形特征 | 第81-99页 |
·江南造山带 | 第82-84页 |
·苏州-江阴滑脱褶皱带 | 第84-86页 |
·常州-宣城断陷盆地带 | 第86-87页 |
·茅山褶皱冲断带 | 第87-88页 |
·南陵-句容断陷盆地带 | 第88-92页 |
·宁镇褶皱冲断带 | 第92-94页 |
·滁州-宿松褶皱冲断带 | 第94-96页 |
·苏北盆地 | 第96-99页 |
·区域构造剖面分析 | 第99-104页 |
·泰兴-嘉兴区域大剖面 | 第99-101页 |
·金牛山-溧水区域大剖面 | 第101-102页 |
·郯庐断裂-安吉大剖面 | 第102-104页 |
第5章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前陆盆地油气潜力 | 第104-118页 |
·烃源岩发育 | 第104-110页 |
·储层类型 | 第110-111页 |
·盖层条件 | 第111-112页 |
·圈闭发育与有利区带分布 | 第112-114页 |
·页岩气前景 | 第114-118页 |
结论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9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9-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