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8页 |
·地幔柱理论 | 第10-11页 |
·大火成岩省 | 第11-12页 |
·地幔柱与成矿 | 第12-14页 |
·Cu-Ni-PGE 硫化物和 Fe-Ti-V 氧化物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 第16-18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8-21页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两类矿床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晚期成矿效应问题 | 第19页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酸性岩研究及问题 | 第19-20页 |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0-21页 |
·选题意义 | 第21页 |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21-2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32页 |
·地层 | 第23-25页 |
·前震旦系 | 第23-24页 |
·震旦系 | 第24页 |
·古生界 | 第24-25页 |
·中生界 | 第25页 |
·新生界 | 第25页 |
·岩浆岩 | 第25-26页 |
·区域构造 | 第26-30页 |
·区域矿产 | 第30页 |
·区域地质演化 | 第30-32页 |
·扬子克拉通基底形成期 | 第30页 |
·盖层建造形成期(震旦纪至三叠纪) | 第30-31页 |
·陆内改造期(侏罗纪至第四纪) | 第31-32页 |
第3章 岩体地质特征和岩石学特征 | 第32-49页 |
·岩体地质特征 | 第32-43页 |
·下邑岩体 | 第32页 |
·漏邑岩体 | 第32-33页 |
·上邑岩体 | 第33-34页 |
·五坡胆岩体 | 第34-35页 |
·茨达岩体 | 第35-43页 |
·矿物地球化学 | 第43-49页 |
·样品电子探针测试方法及过程 | 第43页 |
·橄榄石 | 第43-44页 |
·单斜辉石 | 第44-47页 |
·铁钛氧化物 | 第47-49页 |
第4章 无矿岩体年代学研究 | 第49-55页 |
·测试方法 | 第49页 |
·茨达复式岩体年龄 | 第49-52页 |
·下邑岩体年龄 | 第52-54页 |
·上邑、五坡胆、漏邑岩体时代 | 第54-55页 |
第5章 无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5-79页 |
·测试方法 | 第55-56页 |
·主量元素 | 第56-68页 |
·基性超基性岩体 | 第56-63页 |
·茨达复式岩体 | 第63-68页 |
·微量元素 | 第68-71页 |
·基性超基性岩体 | 第68-70页 |
·茨达复式岩体 | 第70-71页 |
·Sr-Nd 同位素 | 第71-76页 |
·基性超基性岩体 | 第71-75页 |
·茨达复式岩体 | 第75-76页 |
·锆石 Hf 同位素 | 第76-79页 |
第6章 无矿岩体的成因 | 第79-91页 |
·下邑、漏邑、五坡胆和上邑岩体成因 | 第79-82页 |
·茨达复式岩体成因 | 第82-90页 |
·基性端元岩石成因 | 第82-85页 |
·酸性端元岩石成因 | 第85-87页 |
·中性岩岩石成因 | 第87-89页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时限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7章 无矿岩体与含矿岩体对比研究 | 第91-106页 |
·Fe-Ti-V 氧化物矿和 Cu-Ni-PGE 硫化物矿的形成机制 | 第91-92页 |
·无矿岩体与两类含矿岩体的对比研究 | 第92-105页 |
·与含 Fe-Ti-V 氧化物矿的岩体对比 | 第92-102页 |
·与含 Cu-Ni-PGE 硫化物矿的岩体对比 | 第102-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8章 成矿潜力评价 | 第106-108页 |
·岩体的 Fe-Ti-V 氧化物成矿潜力评价 | 第106页 |
·岩体的 Cu-Ni-PGE 硫化物成矿潜力评价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发表论文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