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6页 |
·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述评 | 第24-44页 |
·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不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 第24-26页 |
·资源效率与代际公平 | 第26-27页 |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理论 | 第27-29页 |
·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理论 | 第29-30页 |
·资源效率的全过程管理 | 第30-32页 |
·相关研究述评 | 第32-44页 |
·研究现状的总体文献梳理 | 第32-34页 |
·不可再生能源的范畴界定 | 第34-35页 |
·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概念 | 第35-37页 |
·效率的评价与测算 | 第37-38页 |
·效率的变动与差异 | 第38-39页 |
·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效率的改进与提升 | 第41-44页 |
3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及压力分析 | 第44-57页 |
·发展形势分析 | 第44-51页 |
·不可再生能源供需缺口状况 | 第44-46页 |
·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构成状况 | 第46-51页 |
·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压力分析 | 第51-56页 |
·压力模型 | 第51-52页 |
·压力的驱动因素分解 | 第52-54页 |
·压力界域预测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效率测算及分析 | 第57-95页 |
·测算方法及模型 | 第57-61页 |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57页 |
·测算模型的概念框架 | 第57-59页 |
·测算模型簇 | 第59-61页 |
·测算指标体系 | 第61-63页 |
·投入指标 | 第61-62页 |
·产出指标 | 第62-63页 |
·基于国家层面的时间序列实证分析 | 第63-77页 |
·原始数据及预处理 | 第63-65页 |
·测算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效率交互影响的存在——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解释 | 第72-77页 |
·基于省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 第77-93页 |
·原始数据及预处理 | 第77-78页 |
·测算结果分析 | 第78-87页 |
·效率交互影响的存在——基于stata面板脉冲的解释 | 第87-90页 |
·区域资源诅咒的存在——基于效率分布的解释 | 第90-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5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均衡与收敛分析 | 第95-111页 |
·效率波动与差异的存在 | 第95-96页 |
·国家层面上效率波动的均衡分析 | 第96-99页 |
·均衡检验的计量模型 | 第96-97页 |
·检验结果及分析 | 第97-99页 |
·省域层面上效率差异的收敛分析 | 第99-110页 |
·收敛性检验模型 | 第99-101页 |
·绝对α收敛检验及分析 | 第101-105页 |
·绝对β收敛检验及分析 | 第105-108页 |
·条件β收敛检验及分析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6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1-137页 |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11-112页 |
·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 第112-116页 |
·多层次灰色感知评价法 | 第112-113页 |
·调研问卷设计与收集 | 第113-114页 |
·计算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114-116页 |
·关键影响因素的模型验证 | 第116-135页 |
·关键影响因素的逻辑假设 | 第116-119页 |
·国家层面上关键影响因素的模型验证 | 第119-127页 |
·省域层面上关键影响因素的模型验证 | 第127-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7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效率提升的对策措施 | 第137-146页 |
·构建效率提升网络平台 | 第137-140页 |
·技术创新网络平台 | 第137-138页 |
·政策干预网络平台 | 第138-139页 |
·行为意愿网络平台 | 第139页 |
·物质交换网络平台 | 第139-140页 |
·形成能效提升共生体 | 第140-143页 |
·国家战略层面 | 第140-141页 |
·省域规划层面 | 第141-142页 |
·终端利用层面 | 第142-143页 |
·公众认知层面 | 第143页 |
·持续进行能力建设 | 第143-14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9页 |
·研究结论 | 第146-147页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作者简介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