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我国北方岩溶发育机理及赋存规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外岩溶发育及岩溶水水害防治研究现状 | 第14页 |
·构造控水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构造定量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层次分析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2 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第20-30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气象与水文 | 第20-21页 |
·矿区地层与构造 | 第21-24页 |
·地层 | 第21-22页 |
·构造 | 第22-24页 |
·含水层与隔水层 | 第24-26页 |
·含水岩组及其特征 | 第24-25页 |
·隔水岩组及其特征 | 第25-26页 |
·矿区岩溶水水化学特征 | 第26页 |
·矿区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 第26-30页 |
·岩溶水的补给 | 第26-27页 |
·岩溶水的径流 | 第27-28页 |
·岩溶水的排泄 | 第28-30页 |
3 矿区岩溶发育受控因素及发育规律 | 第30-46页 |
·岩溶发育机理 | 第30-31页 |
·岩溶发育受控因素 | 第31-36页 |
·岩性因素 | 第31-34页 |
·岩石结构及构造因素 | 第34-35页 |
·水化学及水动力因素 | 第35-36页 |
·埋藏深度 | 第36页 |
·矿区岩溶发育受控因素变化分析 | 第36-37页 |
·矿区岩溶富水规律 | 第37-46页 |
·矿区岩溶发育期次划分 | 第37页 |
·矿区岩溶发育形态 | 第37-38页 |
·岩溶发育及富水区分布的不均匀性 | 第38-40页 |
·岩溶发育及富水区分布的空间分带性 | 第40-46页 |
4 矿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控水性 | 第46-58页 |
·矿区构造发育规律 | 第46-50页 |
·断裂发育规模及特性 | 第46-48页 |
·断裂的力学性质 | 第48页 |
·断裂的剖面组合特征 | 第48-49页 |
·断裂发育的分区性 | 第49-50页 |
·矿区构造演化及应力场 | 第50-52页 |
·矿区构造演化 | 第50-51页 |
·矿区构造应力场 | 第51-52页 |
·区内构造控水机理分析 | 第52-58页 |
·地质构造对矿区水文地质单元边界划分的控制 | 第52-53页 |
·矿区构造的控水性 | 第53-54页 |
·矿区构造的导水性 | 第54-58页 |
5 基于分形理论的矿区构造定量评价及其控水机理分析 | 第58-66页 |
·分形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58-60页 |
·分形理论概述 | 第58-59页 |
·分维及其测量 | 第59-60页 |
·矿区断裂网络复杂程度分形评价 | 第60-63页 |
·断层系容量维的计算及评价 | 第61-63页 |
·构造对矿井富水区及突水点分布的控制分析 | 第63-66页 |
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井突水危险性评价 | 第66-78页 |
·层次分析法基本概念及原理 | 第66页 |
·影响因子体系建立及权重确定 | 第66-68页 |
·影响因子体系的确定原则 | 第66-67页 |
·因子体系建立步骤 | 第67-68页 |
·煤层底板突水影响因子分析 | 第68-70页 |
·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70-71页 |
·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1-75页 |
·矿井分区突水性等级的评价 | 第75-78页 |
7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1 | 第84-86页 |
附录 2 | 第86-88页 |
作者简历 | 第88-9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