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9页 |
第一节 真菌疏水蛋白的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真菌疏水蛋白概述 | 第14-15页 |
·真菌疏水蛋白的种类与分布 | 第15-16页 |
·真菌疏水蛋白的应用 | 第16-20页 |
第二节 真菌疏水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 | 第20-33页 |
·真菌疏水蛋白结构的研究 | 第20-31页 |
·真菌疏水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31-33页 |
第三节 灰树花和瑞氏木霉真菌疏水蛋白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灰树花的研究背景 | 第33-34页 |
·灰树花真菌疏水蛋白研究进展 | 第34-36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实验路线 | 第36-39页 |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研究意义 | 第36-37页 |
·研究内容 | 第37页 |
·实验路线 | 第37-39页 |
第二章 II 型疏水蛋白 HFBI 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应用研究 | 第39-80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39页 |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59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 第40-44页 |
·仪器设备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59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59-79页 |
·瑞氏木霉疏水蛋白基因 hfbI 的克隆及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59-69页 |
·目的蛋白 rHFBI 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69-70页 |
·目的蛋白 rHFBI 活性的研究 | 第70-73页 |
·毕赤酵母表达蛋白 rHFBI 乳化能力的研究 | 第73-77页 |
·rHFBI 对 gushing 现象影响的研究 | 第77-7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三章 C3-C4 环对 I 型疏水蛋白 HGFI 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 第80-100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80-81页 |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1-85页 |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8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5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85-98页 |
·突变体蛋白 HGFI-AR 及 HFBI-AR 在毕赤酵母中的克隆与表达 | 第85-89页 |
·突变体蛋白 HGFI-AR 和 HFBI-AR 活性的研究 | 第89-92页 |
·突变体蛋白 HGFI-AR 和 HFBI-AR 的 AFM 分析 | 第92-93页 |
·突变体蛋白 HGFI-AR 和 HFBI-AR 的圆二色谱实验 | 第93-95页 |
·突变体蛋白 HGFI-AR 和 HFBI-AR 的刚果红探针检测 | 第95-96页 |
·突变体蛋白 HGFI-AR 和 HFBI-AR 的 THT 荧光探针检测 | 第96-9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疏水蛋白HGFI与功能小肽TPS的融合表达及相关性质研究 | 第100-114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4页 |
·实验材料 | 第101页 |
·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10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1页 |
·实验方法 | 第101-104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3页 |
·融合蛋白 pPIC9-tlh 载体的构建及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104-108页 |
·融合蛋白 TLH 活性的研究 | 第108-11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不同外界条件对 rHGFI 杆状结构形成过程影响的研究 | 第114-126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6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11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5页 |
·实验方法 | 第115-116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4页 |
·rHGFI 杆状结构形成过程临界值浓度的研究 | 第116-117页 |
·pH 对 rHGFI 杆状结构形成过程临界值浓度影响的研究 | 第117-119页 |
·不同溶剂和溶质添加物对 rHGFI 杆状结构形成过程影响的研究 | 第119-123页 |
·温度对 rHGFI 杆状结构形成过程影响的研究 | 第123-12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