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领导论文--群众路线论文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7-48页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第17-22页
  1. 社会变迁条件下党的执政基础面临诸多新问题第18-19页
  2. 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第19-20页
  3. 现代政党政治中执政党须应对的重大战略课题第20-22页
 二、相关概念和范畴阐释第22-29页
  1. 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第22-27页
  2. 执政与执政基础第27-29页
 三、文献综述与学术动态第29-43页
  1. 关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研究第29-31页
  2. 关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问题的研究第31-35页
  3. 关于执政基础的研究第35-38页
  4. 国外学者关于本论题研究的述评第38-43页
 四、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第43-48页
  1. 主要研究方法第43-46页
  2. 全文的框架分析第46-48页
第二章 1978年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党的执政基础的历史考察第48-86页
 一、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基础第48-58页
  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及其变迁第48-51页
  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基础考察第51-58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第58-67页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大变革与社会结构第58-60页
  2. "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形成第60-63页
  3.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演化第63-67页
 三、1949-1978年间党的执政基础的历史考察第67-86页
   ·-1978年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第67-70页
   ·-1978年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第70-75页
   ·-1978年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第75-79页
  4. 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的历史经验第79-86页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对党执政基础的影响分析第86-120页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渐次分化第86-96页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调整和变迁第86-89页
  2.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致社会阶层分化机制的变化第89-93页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样性社会阶层结构的逐步形成第93-96页
 二、社会新阶层与中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第96-107页
  1. 原有社会阶级阶层的新变化及其阶级归属的廓清第96-100页
  2. 新的社会阶层及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第100-105页
  3. 新时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特点及发展趋向第105-107页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对党执政基础的影响第107-120页
  1. 社会结构变动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和多样第107-110页
  2. 社会结构变动中的政治稳定与执政合法性问题第110-113页
  3. 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党的执政基础的深刻变化第113-120页
第四章 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变化与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的巩固第120-158页
 一、新时期以来中国工人阶级的阶层分化第120-130页
  1. 中国工人阶级的本质属性与党的阶级基础第120-123页
  2. 新时期以来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逐步分化第123-126页
  3. 转型时期工人阶级的地位变动和先进性质第126-130页
 二、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嬗变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第130-142页
  1. 新时期执政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第130-133页
  2. 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渐次分化第133-135页
  3. 知识分子工作与党的阶级基础的巩固第135-142页
 三、城市农民工问题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第142-158页
  1. 城市农民工问题对党的阶级基础的影响分析第142-145页
  2. 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农民工的各项权益问题第145-147页
  3. 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工人的实现策略和路径依赖第147-153页
  4. 在历史新起点上继续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第153-158页
第五章 社会新阶层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扩大第158-196页
 一、新时期以来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基本构成第158-167页
  1. 无产阶级政党群众基础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第158-160页
  2. 农民阶级是党执政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第160-163页
  3. 新时期以来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特点及变化第163-167页
 二、社会新阶层是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第167-176页
  1. 社会新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第167-169页
  2. 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引导第169-172页
  3. 稳妥推进社会新阶层中优秀分子的政治吸纳第172-176页
 三、构筑党执政的牢固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第176-196页
  1. 巩固工农联盟赢得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第176-180页
  2. 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第180-185页
  3. 发挥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增强民意基础第185-192页
  4. 推进社会建设筑牢执政党最广泛的社会基础第192-196页
第六章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下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夯实第196-227页
 一、新时期社会变迁对党组织体系的影响分析第196-202页
  1. 市场经济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下党的组织环境变化第196-198页
  2. 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资源的流失与维护第198-202页
 二、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第202-215页
  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第202-205页
  2. 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创新第205-207页
  3.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第207-211页
  4.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第211-215页
 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拓新执政党的组织基础第215-227页
  1、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的组织建设第215-218页
  2、拓新社会中介组织中党组织的建设模式第218-221页
  3、改进社区党建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第221-227页
结束语第227-233页
参考文献第233-24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249-250页

论文共2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研究--以徐复观为出发点
下一篇:英美政党思想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