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20页 |
| (一) 写作缘起与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二) 吉藏生平及三论系传承 | 第17-20页 |
| 一、 “二谛”之历史流变 | 第20-36页 |
| (一) “二谛”思想在印度佛学中的发展 | 第20-27页 |
| (二) “二谛”思想来华后的争论 | 第27-36页 |
| 二、 吉藏关于“二谛”名义的解释 | 第36-47页 |
| (一)“二谛”名与义的关系 | 第36-40页 |
| (二) 不同语境下的“二谛”分层 | 第40-44页 |
| (三) “二谛即是四悉檀” | 第44-47页 |
| 三、 吉藏“二谛”的不二本质 | 第47-66页 |
| (一) 吉藏对二谛自身的定位:“二谛是言教” | 第49-51页 |
| (二) “二谛”的存在作用:“破邪显正” | 第51-61页 |
| 1.二谛之破显指向 | 第52-55页 |
| 2.“四重二谛”之破显 | 第55-61页 |
| (三) “二谛”之不二本质:“二谛以中道为体” | 第61-66页 |
| 四、 吉藏“二谛”的涅槃归宿 | 第66-78页 |
| 结语 | 第78-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 后记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