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电动汽车电池冷却器仿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第9-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本文的技术难点第14-15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8页
第2章 电池冷却器传热机理与数值计算方法第18-26页
    2.1 电池冷却器传热机理第18-21页
        2.1.1 热量传递形式第19-20页
        2.1.2 强化传热途径第20-21页
    2.2 数值计算方法第21-25页
        2.2.1 多相流模型第22页
        2.2.2 湍流模型第22-23页
        2.2.3 近壁处理第23-24页
        2.2.4 用户自定义函数(UDF)第24-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电池冷却器相变换热特性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第26-44页
    3.1 电池冷却器相变换热特性理论计算第26-32页
        3.1.1 电池冷却器性能要求第26页
        3.1.2 相变理论计算及蒸发过程的UDF第26-29页
        3.1.3 冷媒物性参数的多项式拟合第29-30页
        3.1.4 冷却液侧传热系数估算第30-32页
    3.2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第32-35页
        3.2.1 物理模型第32-33页
        3.2.2 网格划分第33-34页
        3.2.3 网格无关性验证第34-35页
    3.3 基本假设与控制方程第35-36页
        3.3.1 基本假设第35页
        3.3.2 控制方程第35-36页
    3.4 边界条件及数值求解第36-38页
        3.4.1 边界条件第36-37页
        3.4.2 数值求解第37页
        3.4.3 传热系数的修正第37-38页
    3.5 数值模拟的有效性验证第38-42页
        3.5.1 实验装置第38-40页
        3.5.2 数据处理第40页
        3.5.3 实验与模拟结果的比较第40-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4章 冷却器换热板仿真结果分析与结构特性研究第44-60页
    4.1 主要物理量介绍第44-45页
    4.2 换热板波纹流道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5-51页
        4.2.1 含气率分析第45-46页
        4.2.2 速度场分析第46-48页
        4.2.3 压力场分析第48-50页
        4.2.4 温度场分析第50页
        4.2.5 入口流速的影响第50-51页
    4.3 换热板综合传热性能对比研究第51-58页
        4.3.1 两种换热板综合传热性能分析第51-54页
        4.3.2 利用场协同角分析综合传热性能第54-56页
        4.3.3 中间隔道的分布对综合传热性能影响第56-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电池冷却器换热板波纹参数的优化设计第60-74页
    5.1 优化模型选择第60页
    5.2 正交实验设计第60-63页
        5.2.1 试验因素、水平和评定指标第60-61页
        5.2.2 正交表设计第61-62页
        5.2.3 正交试验仿真结果第62-63页
    5.3 试验结果分析第63-68页
        5.3.1 极差分析第63-66页
        5.3.2 方差分析第66-68页
    5.4 优化模型的仿真分析第68-71页
        5.4.1 数值模拟分析第68-70页
        5.4.2 流固耦合分析第70-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4-76页
    6.1 总结第74-75页
    6.2 展望第75-76页
致谢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附录第82-85页
    附录 A 用户自定义函数(UDF)第82-84页
    附录 B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OMP平台的IP网络监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下一篇:基于改进蚜虫算法的装配式结构设计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