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生态园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温州生态园生态环境现状与变化趋势 | 第18-24页 |
| ·温州生态园生态环境现状 | 第18-19页 |
| ·大罗山 | 第18页 |
| ·三垟湿地 | 第18-19页 |
| ·温州生态园生态趋势分析 | 第19-21页 |
| ·大罗山 | 第19-20页 |
| ·三垟湿地 | 第20-21页 |
| ·温州生态园生态服务价值及分析 | 第21-24页 |
| ·大罗山 | 第21-22页 |
| ·三垟湿地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温州生态园生态敏感因子与敏感区分析 | 第24-32页 |
| ·生态敏感因子分析 | 第24-26页 |
| ·大罗山 | 第24-25页 |
| ·三垟湿地 | 第25-26页 |
| ·生态敏感区分析 | 第26-32页 |
| ·大罗山 | 第27-29页 |
| ·三垟湿地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温州生态园生态修复目标分析 | 第32-34页 |
| ·初级生产力的提升 | 第32-33页 |
| ·生物栖息地的营建 | 第33-34页 |
| 第五章 温州生态园生态修复对策探讨 | 第34-46页 |
| ·对生态敏感因子的修复 | 第34-37页 |
| ·大罗山 | 第34-35页 |
| ·三垟湿地 | 第35-37页 |
| ·对生态敏感区的修复 | 第37-38页 |
| ·水源保育区 | 第37页 |
| ·生物多样性保育区 | 第37-38页 |
| ·水源涵养林 | 第38页 |
| ·有机农业与果林区 | 第38页 |
| ·古木名树保护点 | 第38页 |
| ·大罗山植被重建模式探讨 | 第38-40页 |
| ·沿路边坡植被恢复模式 | 第38-39页 |
| ·荒山坡植物恢复模式 | 第39页 |
| ·杨梅果园模式 | 第39-40页 |
| ·三垟湿地生态修复与植被重建技术探讨 | 第40-46页 |
| ·流动水体生态浮岛构建技术 | 第41-43页 |
| ·岛屿周边植被重建技术 | 第43-44页 |
| ·岛屿内植物群落营建模式 | 第44-45页 |
| ·创新瓯柑栽培模式 | 第45-4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