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山县望霞危岩变形破坏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工程概况 | 第10-11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危岩失稳模式 | 第12-13页 |
·危岩稳定性评价 | 第13页 |
·危岩的防治措施 | 第13-14页 |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 第17-25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8页 |
·位置与交通 | 第17页 |
·气象水文 | 第17-18页 |
·危岩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8-25页 |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地层岩性 | 第19-20页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0-21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2-25页 |
第3章 危岩变形破坏及落石运动特征 | 第25-43页 |
·危岩基本特征 | 第25-27页 |
·危岩变形及破坏特征 | 第27-39页 |
·1999年7月危岩变形情况 | 第27-30页 |
·2010年10月危岩变形情况 | 第30-34页 |
·2011年10月危岩变形情况 | 第34-39页 |
·落石运动特征 | 第39-43页 |
第4章 危岩形成及失稳机制 | 第43-53页 |
·危岩形成及失稳原因 | 第43-45页 |
·危岩数值模拟分析 | 第45-52页 |
·FLAC3D概述 | 第45-46页 |
·计算条件 | 第46-48页 |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输入参数 | 第48页 |
·计算过程 | 第48-49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危岩形成及失稳模式 | 第52-53页 |
第5章 危岩稳定性评价及危害性预测 | 第53-64页 |
·危岩稳定性宏观评价 | 第53-54页 |
·稳定性定量计算 | 第54-58页 |
·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计算模型 | 第54-55页 |
·参照标准及安全系数选取 | 第55-56页 |
·计算工况及稳定性划分标准 | 第56页 |
·计算剖面及公式确定 | 第56页 |
·参数的选取 | 第56-57页 |
·计算结果及稳定性分析 | 第57-58页 |
·危害性预测 | 第58-64页 |
·发展变化趋势 | 第58-59页 |
·危岩体滚落路径及危害范围预测 | 第59-63页 |
·危害对象预测 | 第63-64页 |
第6章 危岩及落石防治方案 | 第64-70页 |
·概述 | 第64页 |
·前期设计方案及实施情况 | 第64-67页 |
·工程布置及选取思路 | 第64-67页 |
·前期防治方案实施情况 | 第67页 |
·新险情出现后的危岩防治措施 | 第67-70页 |
·防治设计原则 | 第67页 |
·防治设计措施 | 第67-70页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0-71页 |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建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