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国内外煤层气解吸特征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煤层气解吸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煤岩与孔喉特征实验研究 | 第15-29页 |
·实验设计 | 第15页 |
·煤岩特征 | 第15-18页 |
·煤岩分析 | 第15-16页 |
·工业分析 | 第16页 |
·孔隙度 | 第16-18页 |
·扫描电镜与孔隙特征 | 第18页 |
·压汞实验及孔喉特征 | 第18-23页 |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18-19页 |
·实验结果 | 第19-20页 |
·孔喉特征 | 第20-23页 |
·液氮吸附与煤的孔隙表面积分析 | 第23-27页 |
·液氮吸附实验原理 | 第23-24页 |
·实验结果 | 第24-25页 |
·比表面积特征 | 第25页 |
·吸附脱附曲线与煤的孔隙特征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3 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实验研究 | 第29-40页 |
·等温吸附—解吸实验 | 第29-35页 |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样品采集和制样 | 第29-30页 |
·平衡水处理 | 第30页 |
·吸附—解吸实验 | 第30-32页 |
·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吸附—解吸特征 | 第35-39页 |
·不同煤阶吸附—解吸特征 | 第35-36页 |
·不同温度吸附—解吸特征 | 第36-37页 |
·不同粒径吸附—解吸特征 | 第37-38页 |
·不同含水率吸附—解吸特征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4 煤层气解吸滞后机理研究 | 第40-51页 |
·煤质 | 第40-42页 |
·煤阶 | 第40-41页 |
·煤岩组分 | 第41-42页 |
·温度 | 第42-45页 |
·压力 | 第45页 |
·含水率 | 第45-47页 |
·粒径 | 第47-48页 |
·孔隙结构 | 第48-50页 |
·孔隙对煤层气解吸滞后的影响 | 第48-49页 |
·孔喉特征对煤层气解吸滞后的影响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5 解吸滞后效应对煤层气井排采的影响 | 第51-57页 |
·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概念的提出及评判方法 | 第51-53页 |
·对于煤层气解吸机理研究新认识 | 第51-52页 |
·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的概念 | 第52页 |
·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的评判方法 | 第52-53页 |
·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对煤层气井排采的影响 | 第53-54页 |
·煤层气解吸滞后效应对煤层气井产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含气饱和度 | 第54-55页 |
·煤层气储层物性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6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1 扫描电镜图片 | 第64-67页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