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表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烷基糖苷类表面活性剂 | 第13-21页 |
·烷基糖苷类表面活性剂概述 | 第13-14页 |
·烷基糖苷类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特性 | 第14-15页 |
·烷基糖苷类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第15-17页 |
·烷基糖苷类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烷基糖苷类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合成方法 | 第18-21页 |
·β-葡萄糖苷酶 | 第21-24页 |
·酵母表面展示技术 | 第24-26页 |
·酵母表面展示系统概述 | 第24-25页 |
·酵母表面展示系统的类型 | 第25-26页 |
·立题背景、意义及内容 | 第26-28页 |
·立题背景 | 第26页 |
·立题意义 | 第26-27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棘孢曲霉β-葡萄糖苷酶催化合成烷基糖苷的工艺条件优化 | 第28-49页 |
·前言 | 第28-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9-31页 |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设备 | 第30页 |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8页 |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棘孢曲霉β-葡萄糖苷酶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2页 |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棘孢曲霉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测定 | 第32-34页 |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棘孢曲霉β-葡萄糖苷酶合成烷基糖苷 | 第34页 |
·HPLC-ELSD 定量分析烷基糖苷 | 第34-36页 |
·不同含水量对 A-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36页 |
·葡萄糖添加量对催化剂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36页 |
·A-BGL 添加量对烷基糖苷合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乙酸-乙酸钠缓冲液 pH 值对 A-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37页 |
·温度对 A-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37页 |
·烷基糖苷合成的反应曲线 | 第37-38页 |
·A-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操作稳定性 | 第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不同含水量对 A-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38-39页 |
·葡萄糖添加量对催化剂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39-40页 |
·A-BGL 添加量对烷基糖苷合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乙酸-乙酸钠缓冲液 pH 值对 A-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41-42页 |
·温度对 A-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42-43页 |
·烷基糖苷合成的反应曲线 | 第43-46页 |
·A-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操作稳定性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泰国红木β-葡萄糖苷酶催化合成烷基糖苷的工艺条件优化 | 第49-67页 |
·前言 | 第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9-51页 |
·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实验设备 | 第50-51页 |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5页 |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泰国红木β-葡萄糖苷酶催化剂的制备 | 第51页 |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泰国红木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测定 | 第51页 |
·毕赤酵母表面展示泰国红木β-葡萄糖苷酶合成烷基糖苷 | 第51-52页 |
·HPLC-ELSD 定量分析烷基糖苷 | 第52页 |
·不同含水量对 DC-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52-53页 |
·葡萄糖添加量对 DC-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53页 |
·DC-BGL 添加量对烷基糖苷合成的影响 | 第53页 |
·水活度对 DC-BGL 合成己基β-D-葡萄糖苷的影响 | 第53-54页 |
·乙酸-乙酸钠缓冲液 pH 值对 DC-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54页 |
·温度对 DC-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54页 |
·烷基糖苷合成的反应进程曲线 | 第54-55页 |
·转糖苷反应 | 第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不同含水量对 DC-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55-56页 |
·葡萄糖添加量对 DC-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56-57页 |
·DC-BGL 添加量对烷基糖苷合成的影响 | 第57-59页 |
·水活度对 DC-BGL 合成己基β-D-葡萄糖苷的影响 | 第59页 |
·乙酸-乙酸钠缓冲液 pH 值对 DC-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59-60页 |
·温度对 DC-BGL 合成烷基糖苷的影响 | 第60-61页 |
·烷基糖苷合成的反应曲线 | 第61-62页 |
·转糖苷反应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7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