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铜绿假单胞菌CdpR对致病因子的调控途径及其功能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第13-14页
    1.2 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第14-18页
        1.2.1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信号分子第15-16页
        1.2.2 铜绿假单胞菌中群体感应系统的组成及调节机制第16-17页
        1.2.3 铜绿假单胞菌中群体感应系统的作用第17-18页
        1.2.4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的意义第18页
    1.3 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第18-21页
        1.3.1 细胞内的蛋白酶及其复合物第19页
        1.3.2 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途径第19-20页
        1.3.3 研究细胞内蛋白质降解机制的意义第20-21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3-44页
    2.1 实验材料第23-26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23-25页
        2.1.2 细菌培养基及其培养条件第25页
        2.1.3 实验试剂第25-26页
        2.1.4 实验仪器第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44页
        2.2.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测序(ChIP-seq)分析第26-27页
        2.2.2 基因表达的测定第27-29页
            2.2.2.1 启动子报道载体的构建第27-28页
            2.2.2.2 融合体报道载体的构建第28-29页
            2.2.2.3 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第29页
        2.2.3 转座子突变第29-32页
            2.2.3.1 转座突变体库的构建第30-31页
            2.2.3.2 转座突变体库的筛选第31页
            2.2.3.3 转座子插入位点的确定第31-32页
        2.2.4 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第32-34页
        2.2.5 基因互补菌株的构建第34页
        2.2.6 基因过表达菌株的构建第34-35页
        2.2.7 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第35-37页
        2.2.8 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第37-38页
        2.2.9 DNA足迹实验第38页
        2.2.10 蛋白体内降解实验和免疫印迹分析第38-40页
        2.2.11 细菌双杂交实验第40-41页
        2.2.12 生物被膜的检测第41-42页
        2.2.13 绿脓菌素产量的测定第42页
        2.2.14 测定PQS产量及薄层层析实验第42-43页
        2.2.15 C_4-HSL的生物活性测定第43-44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第44-65页
    3.1 研究cdpR基因的功能第44-53页
        3.1.1 cdpR基因突变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的表型第44-45页
        3.1.2 ChIP-seq确定CdpR蛋白在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中的作用基因第45-49页
        3.1.3 CdpR蛋白调节pqsH基因和cdpR基因的表达第49-52页
        3.1.4 cdpR基因的缺失导致小鼠实验中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的升高第52-53页
    3.2 研究CdpR蛋白的晶体结构第53-58页
        3.2.1 铜绿假单胞菌CdpR蛋白的晶体结构和N-末端区域的折叠第53-55页
        3.2.2 CdpR蛋白独特的HTH结构和该结构的DNA识别功能第55-58页
    3.3 CdpR蛋白在体内的降解机制第58-65页
        3.3.1 影响cdpR基因表达的转座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第58-61页
        3.3.2 CdpR蛋白与衔接蛋白ClpS相互作用并被ClpAP蛋白酶降解第61-62页
        3.3.3 ClpS蛋白和ClpAP蛋白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第62-65页
第四章 实验讨论第65-69页
参考文献第69-81页
致谢第81-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学术腐败治理制度化研究
下一篇: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