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3页 |
符号 | 第13-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5-16页 |
1 绪论 | 第16-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6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内容安排 | 第23-26页 |
2 经典活动轮廓模型及数值求解 | 第26-50页 |
·理论背景 | 第26-37页 |
·微分几何知识 | 第26-27页 |
·偏微分方程基础知识 | 第27-28页 |
·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变分法与梯度下降流 | 第30-33页 |
·曲线演化理论与水平集理论 | 第33-37页 |
·基于边缘的活动轮廓模型 | 第37-42页 |
·基于区域的活动轮廓模型 | 第42-45页 |
·混合型的活动轮廓模型 | 第45-50页 |
3 基于差分图像的局部线性逼近亮度非均匀图像的水平集分割 | 第50-70页 |
·简介 | 第50-51页 |
·模型背景 | 第51-53页 |
·基于局部线性拟合与局部梯度方向逼近的活动轮廓模型 | 第53-55页 |
·模型水平集表示 | 第55-5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模型中参数的选取与计算时间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70页 |
4 基于局部亮度与局部梯度拟合能量的活动轮廓 | 第70-86页 |
·简介 | 第70页 |
·背景 | 第70-71页 |
·基于局部亮度与局部梯度拟合能量的活动轮廓模型 | 第71-7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6页 |
5 基于区域尺度拟合与局部 Bhattacharyya 距离能量驱动的活动轮廓 | 第86-102页 |
·简介 | 第86页 |
·基于区域尺度拟合与局部 Bhattacharyya 距离模型 | 第86-91页 |
·新模型概述 | 第86-87页 |
·RSF 模型 | 第87-88页 |
·局部 Bhattacharyya 距离 | 第88-89页 |
·正则项 | 第89-90页 |
·水平集表示 | 第90页 |
·能量泛函极小化 | 第90-91页 |
·实验分析结果与分析 | 第91-100页 |
·分割合成图像 | 第92-94页 |
·分割超声波图像 | 第94-96页 |
·参数讨论 | 第96-99页 |
·计算时间 | 第99-100页 |
·小结 | 第100-102页 |
6 带点距和灰度信息的改进的 GGAC 模型 | 第102-114页 |
·Snake 基本原理 | 第102-103页 |
·测地活动轮廓 | 第103-105页 |
·改进的 GGAC 模型 | 第105-10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7 含有梯度误差控制的测地活动轮廓模型 | 第114-126页 |
·简介 | 第114页 |
·模型背景 | 第114-117页 |
·含有梯度误差控制的测地活动轮廓模型 | 第117-12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6页 |
8 全文总结及未来的工作 | 第126-128页 |
·总结 | 第126-127页 |
·创新点 | 第127页 |
·未来工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附录 | 第140-146页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 | 第140-141页 |
A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0页 |
A2. 作者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0页 |
A3.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140-141页 |
B 本文中的矩阵与矢量 | 第141-143页 |
B1. 本文中的矩阵 | 第141-142页 |
B2. 本文中的矢量 | 第142-143页 |
C 模型参数物理含义 | 第143-144页 |
D 本文中所用的数学公式 | 第144-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