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大豆病虫害论文

大豆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的时空动态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6页
目录第6-11页
绪论第11-25页
 1 大豆疫霉根腐病概述第11-14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分布与发病症状第11-12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第12页
   ·大豆疫霉菌生物学特性与生活史第12-14页
 2 大豆疫霉菌群体遗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19页
   ·大豆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表现型研究第14-17页
     ·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第14-16页
     ·大豆疫霉菌抗药性第16-17页
   ·大豆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基因型研究第17-19页
     ·用于研究基因型的分子标记技术第17-18页
     ·国内外大豆疫霉菌基因型研究进展第18-19页
 3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第19-21页
   ·化学防治第19-20页
   ·抗性品种防治第20页
   ·栽培防治第20页
   ·综合防治第20-21页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研究方案第21-25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页
   ·研究内容第21-23页
     ·大豆疫霉菌菌株分离与纯化第21页
     ·大豆疫霉菌对烯酰吗啉抗药性测定第21-22页
     ·大豆疫霉菌致病型鉴定第22页
     ·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菌株群体遗传多样性第22-23页
   ·研究方案第23-25页
第一章 大豆疫霉菌致病型鉴定离体与活体接种方法的比较第25-35页
 1 前言第2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材料第25-27页
     ·培养基第25-26页
     ·供试菌株第26-27页
     ·供试植株第27页
   ·方法第27-30页
     ·大豆疫霉菌分离纯化第27-28页
     ·大豆鉴别寄主的栽培第28页
     ·大豆疫霉菌致病型鉴定第28-29页
     ·发病与抗性评价方法第29-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32页
   ·两种接种方法鉴定的大豆疫霉菌毒力分布比较第30-32页
   ·两种方法鉴定结果比较第32页
 4 讨论第32-35页
第二章 不同地区大豆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第35-55页
 1 前言第3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5-42页
   ·材料第35-38页
     ·培养基第35页
     ·供试菌株第35-38页
     ·供试植株第38页
     ·药品第38页
     ·试剂与溶液第38页
   ·方法第38-42页
     ·大豆疫霉菌分离纯化第38-39页
     ·烯酰吗啉抗性测定第39页
     ·致病型鉴定第39页
     ·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第39-4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2-53页
   ·不同地区大豆疫霉菌对烯酰吗啉的抗性能力第42-46页
     ·烯酰吗啉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第42页
     ·大豆疫霉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水平第42-46页
   ·不同地区大豆疫霉菌致病型鉴定第46-50页
     ·不同地区大豆疫霉菌毒力多样性第46-48页
     ·不同地区大豆疫霉菌毒力组成第48-50页
   ·不同地区大豆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第50-53页
     ·SSR引物扩增结果第50页
     ·SSR聚类分析第50-52页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2-53页
 4 讨论第53-55页
第三章 大豆不同生长时期侵染的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第55-71页
 1 前言第5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5-56页
   ·材料第55-56页
     ·培养基第55页
     ·供试菌株第55-56页
     ·供试植株第56页
     ·药品第56页
     ·试剂与溶液第56页
   ·方法第5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6-69页
   ·菌株分离结果第56-59页
   ·大豆不同生长时期侵染的疫霉菌对烯酰吗啉的抗性测定第59-62页
     ·烯酰吗啉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第59页
     ·大豆疫霉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水平第59-62页
   ·大豆不同生长时期侵染的疫霉菌致病型鉴定第62-66页
     ·大豆不同生长时期侵染的疫霉菌毒力多样性第62-64页
     ·大豆不同生长时期侵染的疫霉菌毒力组成第64-66页
   ·大豆不同生长时期侵染的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第66-69页
     ·SSR引物扩增结果第66页
     ·SSR聚类分析第66-68页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8-69页
 4 讨论第69-71页
第四章 不同分离源的大豆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第71-85页
 1 前言第7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1-73页
   ·材料第71-73页
     ·培养基第71页
     ·供试菌株第71-73页
     ·供试植株第73页
     ·药品第73页
     ·试剂与溶液第73页
   ·方法第7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3-83页
   ·不同来源分离的大豆疫霉菌对烯酰吗啉的抗性测定第73-76页
     ·烯酰吗啉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第73-74页
     ·大豆疫霉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水平第74-76页
   ·不同来源分离的大豆疫霉菌致病型鉴定第76-79页
     ·不同来源分离的大豆疫霉菌毒力多样性第76-77页
     ·不同来源分离的大豆疫霉菌毒力组成第77-79页
   ·不同来源分离的大豆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第79-83页
     ·SSR引物扩增结果第79-80页
     ·SSR聚类分析第80-82页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2-83页
 4 讨论第83-85页
第五章 结论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95-97页
致谢第97-99页
个人简历第99-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桃蚜取食行为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铁炉渣对控制水稻田甲烷排放的关键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