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氧化还原电池碳纸电极改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 第11页 |
|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 第11-14页 |
|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简介 | 第11-12页 |
|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2-14页 |
|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关键材料 | 第14-18页 |
|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 | 第14页 |
|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隔膜材料 | 第14-15页 |
|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极材料 | 第15-18页 |
|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研究进程及发展前景 | 第18-19页 |
| ·水热法 | 第1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碳纸电极的温和水热氧化处理 | 第20-32页 |
| ·实验部分 | 第20-23页 |
|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 ·实验试剂和材料 | 第21页 |
| ·电极的制备 | 第21-22页 |
| ·电解液的制备和浓度分析 | 第22页 |
| ·隔膜的处理 | 第22页 |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2页 |
|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22-2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3-31页 |
| ·循环伏安分析 | 第23-24页 |
| ·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24页 |
| ·水热酸氧化法处理条件的筛选 | 第24-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水热酸氧化提高碳纸电极活性机理研究 | 第32-4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 ·实验试剂和材料 | 第33页 |
| ·电极的制备 | 第33-34页 |
| ·电解液的制备和浓度分析 | 第34页 |
| ·隔膜的处理 | 第34页 |
| ·形貌组成表征 | 第34页 |
| ·水的接触角测试 | 第34-35页 |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5页 |
|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5页 |
|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6页 |
| ·红外分析 | 第36-37页 |
| ·表面形貌分析 | 第37页 |
| ·亲水性分析 | 第37-38页 |
| ·循环伏安分析 | 第38-42页 |
| ·交流阻抗分析 | 第42-43页 |
| ·充放电曲线分析 | 第43-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碳纸电极的水热氨化处理 | 第47-58页 |
|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 ·实验器材 | 第47-48页 |
| ·实验试剂和材料 | 第48页 |
| ·电极的制备 | 第48-49页 |
| ·电解液的制备和浓度分析 | 第49页 |
| ·隔膜的处理 | 第49页 |
| ·形貌组成表征 | 第49-50页 |
| ·水的接触角测试 | 第50页 |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50页 |
|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 ·红外分析 | 第50-51页 |
| ·元素分析 | 第51-52页 |
| ·碳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 第52页 |
| ·亲水性分析 | 第52-53页 |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53-54页 |
|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54-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