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前言 | 第11-16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概念定义 | 第12-13页 |
| ·规则与技术的关系 | 第13-14页 |
| ·运动项目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 | 第14-15页 |
| ·对近年跆拳道技战术研究结果的归纳分析 | 第15-16页 |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6-17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 ·录像观察法 | 第17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7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1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43页 |
| ·跆拳道概述 | 第17-19页 |
| ·跆拳道发展简述 | 第17-18页 |
| ·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 第18-19页 |
| ·新旧规则的变化与技术分析 | 第19-24页 |
| ·新规则的修订内容 | 第19-20页 |
| ·新旧规则中得分分值变化对比 | 第20-21页 |
| ·跆拳道比赛中允许使用的技术 | 第21页 |
| ·跆拳道比赛中允许攻击的部位 | 第21页 |
| ·跆拳道比赛中使用的基本技术动作 | 第21-24页 |
| ·新规则对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影响 | 第24-29页 |
| ·训练水平差距 | 第24-25页 |
| ·执教水平差距 | 第25-26页 |
| ·我国优秀的跆拳道教练员对新规则下的技术发展方向的预期结果 | 第26-29页 |
| ·培养运动员更全面的技术能力 | 第26-27页 |
| ·提高相持技术的使用 | 第27-28页 |
| ·防守反击技术的使用 | 第28页 |
| ·击头技术的使用 | 第28-29页 |
| ·新旧规则的技术运用分析 | 第29-39页 |
| ·旧规则下的技术运用分析 | 第29-32页 |
| ·2008年北京奥运会跆拳道比赛临场其他情况统计 | 第32-33页 |
| ·2009年世界锦标赛对新规则得分分值改变的技术使用变化 | 第33-34页 |
| ·2009年从第十一届全运会跆拳道比赛看得分分值对我国运动员技术运用的影响 | 第34-37页 |
| ·以吴静钰为例看新规则得分分值改变对技术使用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在新规则引导下的各种技术的运用与训练要求 | 第39-43页 |
| ·连击技术的训练 | 第40页 |
| ·跆拳道连击技术训练要突出."快""准""狠"的技术特点 | 第40-42页 |
| ·连击技术对身体素质训练提出的要求 | 第42页 |
| ·击头技术的训练 | 第42-43页 |
| ·反向技术的训练 | 第43页 |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建议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附录 | 第48-50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