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图目录 | 第7-9页 |
缩略语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 | 第13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成特点 | 第13-14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热点 | 第14-15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节点自定位问题 | 第15页 |
·目标定位问题 | 第15-16页 |
·面向定位的参考节点选择问题 | 第16-17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技术综述 | 第20-39页 |
·引言 | 第20页 |
·节点定位技术简介 | 第20-21页 |
·节点定位基本概念 | 第20页 |
·节点定位技术特点 | 第20页 |
·参数定义 | 第20-21页 |
·基于参考节点的定位技术 | 第21-34页 |
·基于直接测量(距离/角度)的定位技术 | 第21-26页 |
·基于网络拓扑(连通信息)的定位技术 | 第26-34页 |
·免于参考节点的定位方法 | 第34-38页 |
·相对定位方法 | 第34-37页 |
·基于外部信号源的定位方法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自定位方法 | 第39-58页 |
·引言 | 第39页 |
·一种改进的质心定位方法 | 第39-42页 |
·定位模型 | 第39-40页 |
·仿真实验 | 第40-42页 |
·一种基于连通信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方法 | 第42-4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定位方法 | 第42-44页 |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44-48页 |
·一种基于概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式自定位方法 | 第48-53页 |
·定位方法 | 第48-49页 |
·DV-distance定位法与Robust Positioning算法 | 第49-50页 |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50-53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一种辅助式定位方法 | 第53-5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53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面向定位的参考节点选择机制 | 第58-70页 |
·引言 | 第58页 |
·基于共线度的定位性能分析 | 第58-65页 |
·问题的提出及有关参数定义 | 第58-59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可能的应用 | 第61-62页 |
·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62-65页 |
·一种基于共线度加权的定位方法 | 第65-69页 |
·定位模型 | 第65页 |
·定位方法 | 第65-66页 |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基于接收信号能量的目标定位方法 | 第70-87页 |
·引言 | 第70-72页 |
·一种基于接收信号能量的目标定位方法 | 第72-76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72页 |
·改进的定位方法 | 第72-73页 |
·仿真实验 | 第73-76页 |
·一种基于贝叶斯滤波的加权改进定位方法 | 第76-81页 |
·定位模型 | 第76-77页 |
·改进的定位方法 | 第77页 |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77-81页 |
·一种基于接收信号能量的协作式中垂线定位方法 | 第81-86页 |
·定位模型 | 第81页 |
·中垂线定位法 | 第81-83页 |
·联合定位估计法 | 第83页 |
·可能的应用扩展 | 第83页 |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83-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基于WSN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 第87-91页 |
·引言 | 第87页 |
·系统设计 | 第87-88页 |
·系统功能 | 第87页 |
·系统组成 | 第87-88页 |
·定位过程 | 第88页 |
·测试实验情况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91-95页 |
·本文总结 | 第91-92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自定位技术 | 第91页 |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目标定位技术 | 第91页 |
·面向定位的参考节点选择机制 | 第91-92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92-95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自定位技术 | 第92页 |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目标定位技术 | 第92-93页 |
·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的参考点选择与布局机制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6页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