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中医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痛经古今文献研究概况 | 第9-23页 |
| 一、 古代文献研究概况 | 第9-17页 |
| (一) 病名 | 第9页 |
| (二) 疼痛发生时间 | 第9-10页 |
| (三) 腹痛程度 | 第10页 |
| (四) 腹痛性质 | 第10-11页 |
| (五) 痛经伴随症状 | 第11-12页 |
| (六) 病因 | 第12-13页 |
| (七) 病机 | 第13-15页 |
| (八) 治则治法 | 第15-16页 |
| (九) 痛经方药沿革及方剂举隅 | 第16-17页 |
| 二、 现代文献研究概况 | 第17-23页 |
| (一) 病名 | 第17-18页 |
| (二) 定义 | 第18页 |
| (三) 病因病机 | 第18-19页 |
| (四) 辨证分型 | 第19页 |
| (五) 治则治法 | 第19-20页 |
| (六) 临床证治 | 第20-22页 |
| (七) 现代常用药物与方剂 | 第22-23页 |
| 第二部分 痛经的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 第23-44页 |
| 一、 课题设计 | 第23-26页 |
| (一) 研究目的、方法和统计学依据 | 第23-24页 |
| (二)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24-25页 |
| (三) 数据的规范及数据库的建立 | 第25-26页 |
| 二、 结果分析 | 第26-44页 |
| (一) 方剂分布概况 | 第26页 |
| (二) 各个历史时期方药证治状况 | 第26-44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4-48页 |
| 一、 病因病机 | 第44页 |
| (一) 不荣则痛 | 第44页 |
| (二) 不通则痛 | 第44页 |
| 二、 治则治法 | 第44-45页 |
| 三、 用药问题 | 第45-46页 |
| (一) 活血化瘀药 | 第45页 |
| (二) 补阳药和温里药 | 第45-46页 |
| (三) 清热药 | 第46页 |
| 四、 痛经治疗的整体观念 | 第46-47页 |
| 五、 预防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发表论文 | 第54-58页 |
| 详细摘要 | 第58-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