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刘大櫆的生平及著述 | 第12-16页 |
一、生平及著述 | 第12-13页 |
二、刘大櫆的学术思想及诗学活动 | 第13-16页 |
(一) 刘大櫆性格及其学术发展轨迹 | 第13-14页 |
(二) 刘大櫆的诗学活动与创作追求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诗学体系的建构——刘大櫆诗学思想探微(一) | 第16-30页 |
一、诗文相通与诗歌之特征 | 第16-18页 |
二、诗歌与政治哲学观念 | 第18-20页 |
三、诗歌创作与学术传统 | 第20-23页 |
四、诗歌之通变 | 第23-25页 |
五、言志抒情与诗歌创作之发生 | 第25-27页 |
六、价值论:诗之为用广矣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审美范畴与中国诗学传统---刘大櫆诗学思想探微(二) | 第30-41页 |
一、神与气 | 第30-32页 |
(一) “神”义论略 | 第30-31页 |
(二) “神”“气”之关系 | 第31-32页 |
二、理与神 | 第32-33页 |
三、味:境界之审美 | 第33-34页 |
(一) 诗学批评中的以“味”论诗 | 第33页 |
(二) 刘大櫆诗论中之“味” | 第33-34页 |
四、格:个人修养的外在体现 | 第34-35页 |
五、法:有法与无法 | 第35-37页 |
(一)“无法”与“有法” | 第35-36页 |
(二) 刘大櫆之“法无定法” | 第36-37页 |
六、声:因声求气与知行逆变 | 第37-41页 |
(一) 诗歌与声音 | 第37-38页 |
(二) 刘大櫆“因声求气”理论 | 第38-39页 |
(三) 知行递变理论在刘氏诗论中的体现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刘大櫆与桐城派诗学 | 第41-48页 |
一、传承与接受 | 第41-44页 |
(一) 桐城派诗论之传承 | 第41-42页 |
(二) 刘大櫆与桐城派诗论传统 | 第42-43页 |
(三) 桐城诗派后学对刘大櫆诗论的吸收与拓展 | 第43-44页 |
二、评价与反思 | 第44-48页 |
(一) 对桐城诗派的评价 | 第45页 |
(二) 对刘大櫆的评价 | 第45-46页 |
(三) 反思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附录:刘大櫆年表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一、专著类 | 第51-52页 |
二、论文类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