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表格 | 第12-13页 |
| 插图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0页 |
| 第二章 宇宙学基础简介 | 第20-30页 |
| ·宇宙学史概述 | 第20-21页 |
| ·宇宙时空的结构和演化 | 第21-25页 |
| ·FRW度规 | 第21-22页 |
| ·Friedmann方程 | 第22-24页 |
| ·宇宙物质(能量)组分 | 第24-25页 |
| ·重要观测量简介 | 第25-30页 |
| ·宇宙学红移z | 第26页 |
| ·哈勃常数H_0 | 第26页 |
| ·角直径距离d_A和光度距离d_L | 第26-30页 |
| 第三章 暗能量简要综述 | 第30-44页 |
| ·暗能量历史简介 | 第30-32页 |
| ·暗能量的探测 | 第32-34页 |
| ·暗能量理论和模型概况 | 第34-36页 |
| ·暗能量的唯象分类 | 第36-38页 |
| ·宇宙学常数人(w=-1) | 第37页 |
| ·Quintessence-like(w>-1)和Phantom-like(w<-1) | 第37-38页 |
| ·全息暗能量 | 第38-44页 |
| ·全息原理 | 第39页 |
| ·全息暗能量模型 | 第39-44页 |
| 第四章 全息暗能量和暗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44-66页 |
| ·暗物质简介 | 第44-45页 |
| ·考虑暗组分间相互作用的动机 | 第45-46页 |
| ·一些基本公式和方程 | 第46-50页 |
| ·暗组分的物态方程 | 第46-47页 |
| ·考虑空间曲率的全息暗能量模型 | 第47-48页 |
| ·E(z)和Ω_(de)(z)的演化方程 | 第48-49页 |
| ·相互作用的唯象形式 | 第49-50页 |
| ·数值拟合结果 | 第50-56页 |
| ·模型拟合结果 | 第50-52页 |
| ·对暗组分间相互作用的限制 | 第52-56页 |
| ·IHDE模型中宇宙的命运 | 第56-63页 |
|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有效状态方程 | 第56-58页 |
| ·z→-1情形的动力学演化方程的分析 | 第58-62页 |
| ·IHDE3模型中de sitter解的实现 | 第62-63页 |
| ·本章结论 | 第63-66页 |
| 第五章 一般化的全息暗能量模型 | 第66-82页 |
| ·一般化全息暗能量模型的动机 | 第66-68页 |
| ·GHDE模型的基本公式 | 第68-70页 |
| ·GHDE模型中的演化方程 | 第69-70页 |
| ·不同GHDE模型的数值拟合结果 | 第70-77页 |
| ·GHDE1模型:CPL型c(z) | 第70-71页 |
| ·GHDE2模型:JBP型c(z) | 第71-73页 |
| ·GHDE3模型:Wetterich型c(z) | 第73-74页 |
| ·GHDE4模型:马-张型c(z) | 第74-76页 |
| ·对四个GHDE模型的拟合结果总结 | 第76-77页 |
| ·在GHDE模型框架下宇宙的命运 | 第77-80页 |
| ·原HDE模型下宇宙的命运 | 第77-79页 |
| ·GHDE框架下宇宙的命运 | 第79-80页 |
| ·本章总结 | 第80-8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附录A 观测数据和处理方法 | 第90-98页 |
| A.1 卡方统计 | 第90-91页 |
| A.2 超新星SNIa | 第91-98页 |
| A.2.1 Union2.1 超新星数据 | 第91-93页 |
| A.2.2 SNLS3超新星数据 | 第93-94页 |
| A.2.3 微波背景辐射谱(CMB) | 第94-95页 |
| A.2.4 重子声学振荡(BAO) | 第95-97页 |
| A.2.5 哈勃常数H_0 | 第97页 |
| A.2.6 总卡方函数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102页 |
| 在读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