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4页 |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3页 |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 第14-24页 |
| (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 第14-19页 |
| 1.体验的涵义 | 第14-16页 |
| 2.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 第16页 |
| 3.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 | 第16-19页 |
| (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 1.教育学的体验理论 | 第19-20页 |
| 2.心理学的体验理论 | 第20-22页 |
| 3.哲学的体验理论 | 第22-23页 |
| (三)体验式教学与其它教学模式的关系 | 第23-24页 |
| 1.体验式教学与其它几种教学模式的区别 | 第23-24页 |
| 2.体验式教学与其它教学模式的联系 | 第24页 |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 | 第24-30页 |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 第24-28页 |
| 1.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 第24-25页 |
| 2.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 第25-26页 |
| 3.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 第26-28页 |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可行性 | 第28-30页 |
|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为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 第28-29页 |
| 2.体验式教学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认知规律 | 第29-30页 |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 第30-44页 |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 第30-35页 |
| 1.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最高目标 | 第30-31页 |
| 2.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具体目标 | 第31-33页 |
| 3.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操作目标 | 第33-35页 |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内容 | 第35-40页 |
| 1.体验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 第36-37页 |
| 2.体验个体与自然的关系 | 第37-39页 |
| 3.体验个体内在的关系 | 第39-40页 |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载体 | 第40-44页 |
| 1.体验的第一课堂——真实的课堂互动 | 第40-42页 |
| 2.体验的第二课堂——丰富的校园生活 | 第42页 |
| 3.体验的第三课堂——广泛的社会活动 | 第42-44页 |
|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 第44-55页 |
| (一)课堂体验的主要方法 | 第44-50页 |
| 1.情境体验法 | 第44-46页 |
| 2.互动交流体验法 | 第46-49页 |
| 3.生命叙事体验法 | 第49-50页 |
| (二)课外体验的主要方法 | 第50-55页 |
| 1.实践体验法 | 第50-51页 |
| 2.榜样示范法 | 第51-53页 |
| 3.生活体验法 | 第53-54页 |
| 4.读书体验法 | 第54页 |
| 5.虚拟网络体验法 | 第54-55页 |
| 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评价 | 第55-59页 |
| (一)评价目的 | 第56页 |
| (二)评价标准 | 第56页 |
| (三)评价功能 | 第56-57页 |
| (四)评价方法 | 第57-59页 |
| 注释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