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24页 |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模型研究 | 第19-21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4-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建模分析 | 第27-52页 |
·库兹涅茨曲线(EKC) | 第27-33页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提出 | 第27-28页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机制 | 第29-33页 |
·扩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33-35页 |
·U+倒 U型模型 | 第33-34页 |
·N型模型 | 第34-35页 |
·研究方法的进步 | 第35-45页 |
·面板数据方法 | 第35-38页 |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 | 第38-43页 |
·方差分解法 | 第43-45页 |
·大连污染物排放量的分析 | 第45-51页 |
·若干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第45-48页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建模分析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能耗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演化模型 | 第52-68页 |
·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理论 | 第52-53页 |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 | 第52页 |
·能源—环境—经济复杂系统理论的演化 | 第52-53页 |
·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若干模型 | 第53-57页 |
·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模型 | 第53-54页 |
·跨时段能源系统优化模型 | 第54-55页 |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 第55-57页 |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能耗率演化模型 | 第57-59页 |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第57页 |
·大连能耗率建模 | 第57-59页 |
·新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率的演化模型 | 第59-62页 |
·新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 第59-60页 |
·大连经济增长率模型 | 第60-62页 |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及其最优控制律 | 第62-67页 |
·自校正控制 | 第63-64页 |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 第64-66页 |
·最优控制率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4 压力—状态—响应控制框架与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68-89页 |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68-81页 |
·国际上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68-76页 |
·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76-81页 |
·压力—状态—响应控制框架 | 第81-83页 |
·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的涵义 | 第81-82页 |
·三类指标的划分 | 第82-83页 |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83-88页 |
·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83-85页 |
·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展望 | 第85-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大连推进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情景预测与策略 | 第89-115页 |
·背景介绍 | 第89-93页 |
·大连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89-90页 |
·机遇与挑战 | 第90-93页 |
·选择标准和指标选择 | 第93-95页 |
·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情景预测选择标准 | 第93-94页 |
·选择指标 | 第94-95页 |
·大连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演化情景预测 | 第95-101页 |
·数据收集 | 第95-96页 |
·能耗率演化情景预测 | 第96-98页 |
·污染物减排的多峰轨迹预测 | 第98-99页 |
·经济增长前景预测 | 第99-100页 |
·预测结果 | 第100-101页 |
·大连能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101-114页 |
·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 第102-104页 |
·加快调整能源结构 | 第104-107页 |
·持续推进污染物减排进程 | 第107-111页 |
·大力发展新型的循环经济 | 第111-113页 |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适应控制机制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