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设施配置适应性分析及仿真优化方法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20页 |
| 1 引言 | 第20-32页 |
| ·选题背景 | 第20-21页 |
| ·选题来源 | 第20页 |
| ·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 ·主要概念解释 | 第21-22页 |
| ·乘客交通特性 | 第21页 |
| ·设施配置适应性 | 第21-2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30页 |
| ·乘客个体微观交通特性理论 | 第22-25页 |
| ·乘客群体宏观交通特性理论 | 第25-28页 |
| ·枢纽设施布局理论 | 第28页 |
| ·枢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28-29页 |
| ·枢纽系统仿真理论 | 第29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 | 第29-30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0页 |
| ·论文结构 | 第30-32页 |
| 2 枢纽设施布局及客流流线一体化分析 | 第32-50页 |
| ·设施布局及客流流线一体化分析方法 | 第32页 |
| ·出入口区域设施布局及客流流线分析 | 第32-36页 |
| ·主要设施 | 第32页 |
| ·设施布局及客流流线分析 | 第32-35页 |
| ·出入口区域设施布布局形式应用分析 | 第35-36页 |
| ·售检票区域设施布局及客流流线分析 | 第36-40页 |
| ·主要设施 | 第36页 |
| ·设施布局及客流流线分析 | 第36-39页 |
| ·售检票区域设施布局形式应用分析 | 第39-40页 |
| ·换乘区域设施布局及客流流线分析 | 第40-42页 |
| ·主要设施 | 第40页 |
| ·设施布局及客流流线分析 | 第40-42页 |
| ·换乘区域设施布局形式应用分析 | 第42页 |
| ·站台区域设施布局及客流流线分析 | 第42-46页 |
| ·主要设施 | 第42页 |
| ·设施布局及客流流线分析 | 第42-45页 |
| ·站台区域设施布局形式应用分析 | 第45-46页 |
| ·北京崇文门和东单枢纽设施布局及客流流线分析 | 第46-48页 |
| ·崇文门轨道交通枢纽 | 第46-47页 |
| ·东单轨道交通枢纽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3 枢纽设施配置适应性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74页 |
| ·枢纽设施配置适应性分析 | 第50-51页 |
| ·设施布局 | 第50页 |
| ·设施规模 | 第50-51页 |
| ·枢纽设施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51-71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 第51页 |
| ·枢纽设施整体适应性指标 | 第51-55页 |
| ·枢纽设施局部适应性指标 | 第55-71页 |
| ·设施配置适应性分析的客流影响因素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4 基于单元化区域的枢纽系统微观仿真模型 | 第74-124页 |
| ·微观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74页 |
| ·乘客交通特性理论模型 | 第74-84页 |
| ·乘客个体微观交通模型 | 第74-78页 |
| ·乘客群体宏观交通模型 | 第78-84页 |
| ·出入口区域子系统单元化区域划分 | 第84页 |
| ·售检票区域子系统单元化区域仿真模型 | 第84-100页 |
| ·功能分区及关联度矩阵的生成 | 第84-85页 |
| ·单元化区域划分 | 第85-88页 |
| ·单元化区域设置 | 第88-90页 |
| ·乘客状态更新流程建模 | 第90-100页 |
| ·换乘区域子系统单元化区域仿真模型 | 第100-105页 |
| ·功能分区 | 第100-101页 |
| ·单元化区域划分 | 第101-103页 |
| ·单元化区域设置 | 第103-105页 |
| ·站台区域子系统单元化区域仿真模型 | 第105-122页 |
| ·功能分区 | 第105页 |
| ·单元化区域划分 | 第105-110页 |
| ·单元化区域设置 | 第110-114页 |
| ·乘客状态更新流程建模 | 第114-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 5 基于面向对象仿真的枢纽设施配置优化方法 | 第124-166页 |
| ·仿真优化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 第124-130页 |
| ·离散与连续仿真相结合 | 第124-125页 |
| ·微观与宏观仿真相结合 | 第125-126页 |
|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仿真优化方法 | 第126-128页 |
| ·可视化虚拟环境 | 第128-129页 |
| ·多线程控制技术 | 第129-130页 |
| ·基于面向对象仿真的枢纽系统宏观模型 | 第130-149页 |
| ·面向对象仿真技术 | 第130-131页 |
| ·类模型 | 第131-133页 |
| ·状态模型 | 第133-140页 |
| ·交互模型 | 第140-149页 |
| ·仿真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 第149-154页 |
| ·数据类型 | 第149-153页 |
| ·数据库结构 | 第153-154页 |
| ·功能结构和系统实现 | 第154-164页 |
| ·设施布局图 | 第155页 |
| ·设施属性设置模块 | 第155-159页 |
| ·仿真数据设置模块 | 第159-162页 |
| ·仿真可视化模块 | 第162-163页 |
| ·仿真结果分析模块 | 第163-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 6 实例应用 | 第166-178页 |
| ·枢纽设施布局方案 | 第166-167页 |
| ·枢纽设施布局及客流流线 | 第166-167页 |
| ·区域设施布局形式分析 | 第167页 |
| ·区域设施配置方案 | 第167-171页 |
| ·售检票区域设施配置方案 | 第167-170页 |
| ·站台区域设施配置方案 | 第170-171页 |
| ·设施适应性评价指标 | 第171-176页 |
| ·售检票区域设施适应性评价指标 | 第171-174页 |
| ·站台区域设施适应性评价指标 | 第174-1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6-17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78-182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8-179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79-180页 |
| ·研究展望 | 第180-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186页 |
| 作者简历 | 第186-18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