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6页 |
·选题依据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区域构造位置及概况 | 第16-17页 |
·地层划分及对比 | 第17-20页 |
·栖霞组地层划分 | 第17-18页 |
·栖霞组地层纵横向演化特征 | 第18-20页 |
第3章 沉积相类型、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 第20-33页 |
·相标志研究 | 第20-25页 |
·沉积学标志 | 第20-22页 |
·古生物标志 | 第22-24页 |
·测井相标志 | 第24-25页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5-27页 |
·沉积相纵横向演化特征 | 第27-30页 |
·沉积相纵向演化 | 第27-29页 |
·沉积相横向变化分析 | 第29-30页 |
·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30-33页 |
·栖霞期海平面升降旋回 | 第30页 |
·栖霞期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 第30-33页 |
第4章 栖霞组储层特征 | 第33-50页 |
·储集岩类型及特征 | 第33-36页 |
·生屑灰岩 | 第33-34页 |
·砂屑灰岩 | 第34页 |
·生屑泥晶灰岩 | 第34页 |
·白云质灰岩 | 第34页 |
·白云岩 | 第34-36页 |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36-42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36-41页 |
·储集类型 | 第41-42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2-50页 |
·云质灰岩或灰质云岩 | 第42页 |
·晶粒白云岩 | 第42-44页 |
·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 第44-50页 |
第5章 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 第50-75页 |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50-52页 |
·生屑滩的控制作用 | 第50页 |
·海平面升降的控制作用 | 第50-52页 |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52-74页 |
·川西南栖霞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 第52-54页 |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54-74页 |
·破裂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