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绪论 | 第10-19页 |
| 一、古代学者对客卿的关注 | 第10页 |
| 二、近代以来的客卿及客卿制研究 | 第10-16页 |
| 三、以往对客卿及客卿制度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第16-19页 |
| (一) 关于春秋时期客卿及客卿制度的研究极为单薄 | 第16-17页 |
| (二) 客卿及客卿制度的起源及发展的脉络等诸多问题尚未完全弄清楚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早期客卿的形态 | 第19-35页 |
| 第一节 广义的客卿及客卿制度 | 第19-26页 |
| 第二节 早期客卿的形态与发展概况 | 第26-35页 |
| 一、早期宗法制可能是早期客卿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 第26-29页 |
| 二、宗法分封制、宗盟与早期客卿的制度化萌芽 | 第29-35页 |
| 第二章 春秋客卿制度的发展概况 | 第35-53页 |
| 第一节 春秋时期客卿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其条件 | 第35-44页 |
| 一、西周末年春秋初年客卿标准开始由血缘差异向地域差异转变 | 第35-36页 |
| 二、春秋时期客卿制度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 第36-44页 |
| 第二节 春秋时期客卿的成分及特点 | 第44-53页 |
| 一、春秋时期客卿的成分 | 第45-51页 |
| 二、客卿任用的特点 | 第51-53页 |
| 第三章 春秋客卿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 | 第53-75页 |
| 第一节 春秋时期客卿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 | 第53-66页 |
| 一、春秋时期客卿的任用原则 | 第53-57页 |
| 二、春秋客卿的任用方式 | 第57-60页 |
| 三、客卿的安置 | 第60-64页 |
| 四、各国限制由本国出奔的异国客卿 | 第64-66页 |
| 第二节 春秋后期社会的变迁与客卿制度的新变化 | 第66-75页 |
| 一、家臣制、谷禄制的发展与客卿制度关系 | 第67-69页 |
| 二、个体商业的发展与个体商人出仕客卿 | 第69-71页 |
| 三、儒、墨两派的兴起与客卿制的新变化 | 第71-75页 |
| 第四章 春秋客卿制度的历史影响及意义 | 第75-85页 |
| 第一节 春秋客卿制度与政治变革 | 第75-78页 |
| 一、春秋客卿制度的发展与宗法封建制的瓦解 | 第75-77页 |
| 二、客卿制度的新变化与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建立 | 第77-78页 |
| 第二节 春秋客卿的跨国界流动与文化传播意义 | 第78-85页 |
| 一、宗教与风俗文化的传播 | 第79-80页 |
| 二、技术及其理论的传播 | 第80-81页 |
| 三、以史官出身的客卿与文化传播 | 第81-83页 |
| 四、以儒十出身的客卿与儒学的传播、发展 | 第83-85页 |
| 结语 | 第85-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