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校园整体适应性设计初探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及本文参考文献的情况 | 第10-13页 |
·校园规划与设计理论 | 第10-12页 |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对传统高校校园建筑与环境设计的思考 | 第15-22页 |
·我国传统高校校园建设的现状 | 第15页 |
·传统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问题的反思和启示 | 第17-19页 |
·问题的成因 | 第17-18页 |
·国外高校校园更新的经验和启示 | 第18-19页 |
·我国高校传统校区更新概述 | 第19-22页 |
·更新的基本内容 | 第19-20页 |
·更新的设计原则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整体适应性设计概念的建构与辨析 | 第22-34页 |
·理论来源与综述 | 第22-25页 |
·整体适应性设计概念的来源与定义 | 第22-24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24-25页 |
·整体适应性设计应用的背景 | 第25-28页 |
·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 第25-27页 |
·大学校园空间与环境的演变 | 第27-28页 |
·整体适应性设计的目标 | 第28-30页 |
·整体适应性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 | 第30-33页 |
·整体内容 | 第30-31页 |
·局部内容 | 第31-33页 |
·整体适应性设计方法的原则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整体适应性设计方法的实现途径 | 第34-39页 |
·建筑空间尺度 | 第34-35页 |
·单元空间组合法解析 | 第35-38页 |
·单元空间的组合模式 | 第35-37页 |
·单元空间的重复和组合的意义 | 第37-38页 |
·单元组合法与整体适应性设计原则的统一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校园整体适应性设计的构成方法 | 第39-71页 |
·整体规划 | 第39-42页 |
·动态观规划思想 | 第39-40页 |
·多中心聚合的布置方式 | 第40-42页 |
·交通系统 | 第42-46页 |
·内部交通组织 | 第42-45页 |
·外部交通组织 | 第45-46页 |
·空间系统 | 第46-56页 |
·建筑实体空间系统 | 第46-50页 |
·校园外部开放空间系统 | 第50-56页 |
·环境与景观系统 | 第56-62页 |
·校园主入口 | 第56-59页 |
·校园中心区 | 第59-62页 |
·建筑形态构成 | 第62-71页 |
·建筑形态内涵解析 | 第62-65页 |
·与环境文脉的整合设计 | 第65-67页 |
·建筑形态的意向构思 | 第67-68页 |
·校园建筑个性的塑造 | 第68-71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71-75页 |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 | 第71-75页 |
·整体规划思想 | 第71-72页 |
·道路交通网络 | 第72页 |
·建筑设计 | 第72-73页 |
·景观环境 | 第73-75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5-77页 |
·回顾全文 | 第75-76页 |
·高校校园设计研究的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