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页 |
1.1 前言 | 第11-13页 |
1.1.1 国内外紫外光固化涂料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1.2 紫外光固化机理 | 第12-13页 |
1.2 光活性齐聚体和活性稀释剂 | 第13-14页 |
1.2.1 光活性齐聚体 | 第13页 |
1.2.2 活性稀释剂 | 第13-14页 |
1.2.3 星型超分枝聚合物及其在光固化体系中的应用 | 第14页 |
1.3 光引剂的研究简况 | 第14-19页 |
1.3.1 自由基光引发体系 | 第14-16页 |
1.3.2 阳离子光引发体系 | 第16-17页 |
1.3.3 自由基—阳离子混合光固化体系 | 第17-18页 |
1.3.4 光引发剂的高分子化 | 第18-19页 |
1.4 光固化粉末涂料 | 第19-20页 |
1.5 UVCC固化膜结构与性能的研究简况 | 第20-21页 |
1.6 紫外光固化技术的前景展望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机理 | 第23-30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23-24页 |
2.2 实验机理 | 第24-30页 |
2.2.1 含端双键的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 | 第24-26页 |
2.2.2 感光作用机理 | 第26-28页 |
2.2.3 光固化阶段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3.1 实验原料 | 第30-31页 |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3.3 实验内容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2-67页 |
4.1 预聚物合成阶段 | 第32-44页 |
4.1.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及表观活化能 | 第32-36页 |
4.1.2 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 第36-38页 |
4.1.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8-40页 |
4.1.4 投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5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41页 |
4.1.6 温度对环氧基转化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7 环氧丙烯酸酯(ERA)分子量的计算 | 第42-44页 |
4.2 光固化阶段 | 第44-67页 |
4.2.1 光引发体系对固化速率的影响 | 第44-47页 |
4.2.2 交联剂含量对固化速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3 灯距对固化时间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4 紫外光固化行为 | 第49-57页 |
4.2.5 光引发剂含量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6 交联剂含量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7 固化膜厚度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8 温度对光固化反应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9 交联剂含量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10 交联剂含量对附着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11 交联剂含量对硬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12 端丙烯基浓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4页 |
4.2.13 颜料对透过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4.2.14 耐酸碱性测试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5.1 结论 | 第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9页 |
插 图 清 单 | 第9-10页 |
图2.1 增感剂与感光性树脂能量转移示意图 | 第26-27页 |
图2.2 增感剂吸收光能后能级变化示意图 | 第27-32页 |
图4.1 (E—44)不同温度下P与t的关系(催化剂用2#) | 第32-33页 |
图4.2 (E—44)不同温度下ln(1/P)与t的关系(催化剂用2 | 第33-34页 |
图4.3 (E—12)不同温度下P与t的关系 | 第34页 |
图4.4 (E—44)不同温度下ln(1/P)与t的关系 | 第34-35页 |
图4.5 (E—44)不同温度下P与t的关系(催化剂用3#) | 第35页 |
图4.6 (E—44)不同温度下ln(1/P)与t的关系(催化剂用3#) | 第35-36页 |
图4.7 ln(1—P)与1/T的关系图 | 第36-37页 |
图4.8 (E—44)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P—t) | 第37页 |
图4.9 (E—44)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ln(1/P)—t) | 第37-38页 |
图4.10 (E—12)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P—t) | 第38页 |
图4.11 (E—12)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ln(1/P)—t) | 第38-39页 |
图4.12 (E—44)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39-40页 |
图4.13 (E—12)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40-45页 |
图4.14 光引发剂含量对表干时间的影响 | 第45页 |
图4.15 光引发剂含量对固化速率的影响 | 第45-48页 |
图4.16 交联剂含量对表干时间的影响 | 第48-49页 |
图4.17 灯距对固化时间的影响 | 第49-51页 |
图4.18 t=0s时的红外谱图 | 第51-52页 |
图4.19 t=5s时的红外谱图 | 第52-53页 |
图4.20 t=10s时的红外谱图 | 第53-54页 |
图4.21 t=20s时的红外谱图 | 第54-55页 |
图4.22 t=40s时的红外谱图 | 第55-56页 |
图4.23 t=90s时的红外谱图 | 第56-50页 |
图4.24 红外合成谱图 | 第50-57页 |
图4.25 固化时间对双键转化率的影响 | 第57-59页 |
图4.26 交联剂含量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 第59页 |
图4.27 固化膜厚度对凝胶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图4.28 温度对光固化反应的影响 | 第60-62页 |
图4.29 划格法评级 | 第62-65页 |
图4.30 不同T_iO_2浓度下的紫外合成谱图 | 第65-66页 |
图4.31 T_iO_2浓度对透过率的影响 | 第66-10页 |
表 格 清 单 | 第10-70页 |
表4.1 (E—44)不同温度、不同反应时间下的P与ln(1/P)(催化剂用2#) | 第32-33页 |
表4.2 (E—12)不同温度、不同反应时间下的P与ln(1/P)(催化剂用3#) | 第33-35页 |
表4.3 (E—44)不同温度、不同反应时间下的P与ln(1/P)(催化剂用3#) | 第35-36页 |
表4.4 (E—44)不同催化剂下的 P与ln(1/P) | 第36-38页 |
表4.5 (E—12)不同催化剂下的P与ln(1/P) | 第38-39页 |
表4.6 (E—44)不同催化剂用量下的P(催化剂用2#) | 第39页 |
表4.7 (E—12)不同催化剂用量下的P(催化剂用3#) | 第39-40页 |
表4.8 (E—44)投料比对反应的影响(催化剂用2#) | 第40页 |
表4.9 (E—12)投料比对反应的影响(催化剂用3#) | 第40-41页 |
表4.10 反应类型对反应过程及产物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表4.11 不同温度下的丙烯酸转化率与环氧基转化率(催化剂用3#) | 第42-43页 |
表4.12 ERA分子量的计算 | 第43-44页 |
表4.13 各种光引发体系在不同浓度下的表干时间 | 第44页 |
表4.14 各种光引发剂在不同浓度下的相对固化速率 | 第44-48页 |
表4.15 交联剂在不同含量下的表干时间 | 第48-49页 |
表4.16 不同光固化时间下的双键转化率 | 第49-57页 |
表4.17 化学滴定法测得的双键转化率 | 第57-58页 |
表4.18 不同光引发剂含量对光固化样品的凝胶含量的影响 | 第58页 |
表4.19 不同交联剂含量下的凝胶含量 | 第58-59页 |
表4.20 不同固化膜厚度下的凝胶含量 | 第59-60页 |
表4.21 温度分别为30℃和60℃时,样品在不同光照时间下的双键转化率 | 第60-61页 |
表4.22 交联剂在不同含量下的冲击性能 | 第61-62页 |
表4.23 交联剂在不同含量下的附着力 | 第62-64页 |
表4.24 交联剂在不同含量下的硬度 | 第64页 |
表4.25 不同端丙烯基浓度的力学性能 | 第64-65页 |
表4.26 不同T_iO_2浓度体系在400~700nm内的透过率 | 第65-66页 |
表4.27 涂膜耐酸碱性测试 | 第66-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