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以平和司法为视角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平和司法 | 第9-15页 |
第一节 平和司法简介 | 第9-12页 |
一、平和司法内涵 | 第9-10页 |
二、平和司法适用范围及阶段 | 第10页 |
三、平和司法各阶段实践情况及特点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平和司法特点 | 第12-15页 |
一、平和司法实施效果 | 第12-14页 |
二、平和司法特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我国刑事和解实践特点分析 | 第15-18页 |
第一节 “三大模式”理论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和解实践特点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刑事和解在我国的结构定位 | 第18-22页 |
第一节 解决刑事纠纷的传统方式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第三领域”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属“第三领域” | 第20-22页 |
第四章 刑事和解中权力(权利)义务分配及原则 | 第22-27页 |
第一节 权力(权利)义务分配 | 第22-24页 |
一、公、检、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 第22-23页 |
二、纠纷双方当事人 | 第23-24页 |
三、主持和解程序的社会组织或个人 | 第24页 |
四、受刑事案件影响的家庭成员、单位或者社区代表 | 第24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应坚持的原则 | 第24-27页 |
一、严格把关原则 | 第24-25页 |
二、自愿明知原则 | 第25页 |
三、重视恢复社会关系原则 | 第25页 |
四、不得违背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原则 | 第25-26页 |
五、谈不成不为过原则 | 第26页 |
六、不排除正常司法程序原则 | 第26页 |
七、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原则 | 第26-27页 |
结束语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0-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