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连拱隧道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 第16-17页 |
·连拱隧道施工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国外公路连拱隧道施工分析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我国公路连拱隧道的施工研究状况 | 第19-2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有限元模拟分析基本原理 | 第23-35页 |
·双连拱隧道工程弹性问题及弹塑性问题有限元法分析思路 | 第23-25页 |
·隧道工程弹性问题有限元方法分析思路 | 第23页 |
·隧道工程弹塑性问题有限元方法分析思路 | 第23-25页 |
·有限元在岩体支护结构中的应用 | 第25-28页 |
·岩土材料的屈服准则和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应力不变量 | 第29页 |
·摩尔-库仑(Mohr-Coulomb)屈服准则 | 第29-30页 |
·岩土类材料屈服与破坏特征 | 第30-31页 |
·初始地应力以及围岩开挖卸载的处理 | 第31-33页 |
·开挖卸荷的基本思想 | 第31页 |
·卸荷方法的具体实现 | 第31-33页 |
·开挖与支护过程在ADINA中的实现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双连拱隧道不同开挖方法的数值模拟 | 第35-59页 |
·双连拱隧道常用开挖方法介绍 | 第35-36页 |
·三导洞法 | 第35页 |
·中导正洞台阶法 | 第35-36页 |
·中导正洞全断面法 | 第36页 |
·前家山隧道工程情况 | 第36-37页 |
·前家山隧道工程概况 | 第36页 |
·工程地质情况 | 第36-37页 |
·不良地质现象 | 第37页 |
·三种开挖方法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37-40页 |
·围岩的位移场分析 | 第40-44页 |
·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44-51页 |
·三导洞法应力场分析 | 第44-49页 |
·中导正洞台阶法应力场分析 | 第49-50页 |
·中导正洞全断面法应力场分析 | 第50-51页 |
·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 | 第51-52页 |
·支护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施工方法的优选 | 第53页 |
·上坡隧道三导洞法平面弹性分析 | 第53-58页 |
·上坡隧道的工程概况 | 第54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平面弹塑性分析 | 第59-72页 |
·计算区域的选取及约束条件计算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59-60页 |
·围岩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 第60-64页 |
·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64-65页 |
·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 第65-70页 |
·喷层和中隔墙的应力分析 | 第65-68页 |
·二次衬砌的施工过程模拟 | 第68-70页 |
·隧道施工过程的塑性区分析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双连拱隧道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 | 第72-79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2-73页 |
·施工工序的简化 | 第73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3-78页 |
·位移场分析 | 第73-76页 |
·应力场分析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9-82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建议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