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综述 | 第9-19页 |
·多糖类抗癌成分 | 第9-10页 |
·甾醇类抗癌成分 | 第10-11页 |
·含氮化合物类 | 第11-14页 |
·萘类衍生物 | 第14-16页 |
·含氧杂环类化合物 | 第16-17页 |
·其它化合物 | 第17-19页 |
2 引言 | 第19-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材料 | 第21-25页 |
·样品来源 | 第21-22页 |
·肿瘤细胞株 | 第22页 |
·培养基和显色剂 | 第22-23页 |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23-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方法 | 第25-29页 |
·试验菌株的准备 | 第25页 |
·CHO细胞的培养 | 第25页 |
·细胞毒性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初筛样品的制备 | 第26页 |
·复筛样品的植备 | 第26-27页 |
·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制备 | 第27页 |
·结构的鉴定 | 第27-2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51页 |
·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29-32页 |
·抗肿瘤活性菌株的初筛 | 第29-31页 |
·复筛菌株菌丝体提取物不同浓度的抗肿瘤活性比较 | 第31-32页 |
·活性组分的分离 | 第32-36页 |
·分离条件的选择 | 第32页 |
·不同反相柱的选择 | 第32-33页 |
·活性指导下的分离和制备 | 第33-34页 |
·各组分的纯度鉴定 | 第34-36页 |
·结构鉴定 | 第36-51页 |
·液质联用分析(HPLC-MS) | 第36-41页 |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41-51页 |
5 结论 | 第51-54页 |
·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51页 |
·RCEF0851菌丝体提取液中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 第51页 |
·活性物质及相关物质的纯度鉴定 | 第51页 |
·活性物质及相关物质的结构鉴定 | 第51-54页 |
·化合物Hh-1 | 第51-52页 |
·化合物Hh-2 | 第52-53页 |
·化合物Hh-3 | 第53-54页 |
6 讨论 | 第54-57页 |
·细胞毒性试验方法 | 第54页 |
·筛选模型 | 第54页 |
·细胞培养 | 第54页 |
·菌株的筛选 | 第54-55页 |
·供试菌株 | 第54-55页 |
·复筛样品的制备 | 第55页 |
·RCEF0851菌株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 第55页 |
·分离条件的选择 | 第55页 |
·分离纯化 | 第55页 |
·抗肿瘤活性化合物 | 第55-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