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电力光缆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1页 |
| ·课题背景 | 第6-8页 |
| ·电力光缆应用现状 | 第6页 |
| ·光缆监测系统发展现状 | 第6-7页 |
| ·光缆在线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论文工作内容 | 第9-11页 |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9-10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页 |
| ·论文组成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高精度电力光缆在线监测系统综述 | 第11-19页 |
| ·系统的组成和运作方式 | 第11-14页 |
| ·系统结构 | 第11页 |
| ·监测中心硬件组成与功能 | 第11-12页 |
| ·监测站组成与功能 | 第12-14页 |
| ·系统核心技术及测试与监测原理 | 第14-18页 |
| ·光时域反射仪(OTDR)测试原理 | 第14-15页 |
| ·光缆监测系统测试原理 | 第15-17页 |
| ·光缆线路传输质量监测原理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背向散射曲线事件组合聚类分析双向测试算法 | 第19-53页 |
| ·超长距离线路测试现状及工程需求 | 第19-24页 |
| ·光缆监测系统的有效动态范围 | 第19-22页 |
| ·双向测试功能现状及工程需求分析 | 第22-24页 |
| ·光缆监测系统中的双向测试模型 | 第24-25页 |
| ·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 第25-29页 |
| ·聚类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 第26-28页 |
| ·聚类阶段概述 | 第28-29页 |
| ·背向散射曲线事件组合聚类分析双向测试算法 | 第29-42页 |
| ·组合聚类分析双向测试算法模型设计 | 第29-32页 |
| ·组合聚类分析双向测试算法设计 | 第32-36页 |
| ·算法代码实现 | 第36-41页 |
| ·算法在系统中的实现 | 第41页 |
| ·算法的适用条件 | 第41-42页 |
| ·算法特点 | 第42页 |
| ·双向测试算法实验设计与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 ·算法实验基础平台 | 第42-43页 |
| ·算法实验设计 | 第43页 |
| ·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光功率监测与统计分析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53-77页 |
| ·需求分析 | 第53-54页 |
| ·系统的重要意义 | 第53页 |
| ·系统需求 | 第53页 |
| ·系统用例图 | 第53-54页 |
| ·概要设计 | 第54-69页 |
| ·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54-56页 |
| ·系统概要设计 | 第56-66页 |
|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第66-69页 |
| ·详细设计 | 第69-74页 |
| ·光功率模块控制协议 | 第69-70页 |
| ·光功率监测功能详细设计 | 第70-72页 |
| ·光功率统计分析功能详细设计 | 第72-74页 |
| ·系统实现 | 第74-75页 |
| ·光功率实时监测与故障联动测试流程设计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