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刑事审判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概述 | 第10-15页 |
(一) “关系”之涵义 | 第10-12页 |
(二) 我国刑事审判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之涵义 | 第12-15页 |
二、我国刑事审判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之分析 | 第15-21页 |
(一) 立法上我国刑事审判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之现状 | 第15-18页 |
1. 人民检察院地位的强势性和被害人地位的弱势性 | 第15-16页 |
2. 人民检察院权力的法定性和被害人权利的缺失性 | 第16-17页 |
3. 人民检察院权力的必然性和被害人权利的或然性 | 第17-18页 |
(二) 人民检察院、被害人分别与人民法院、被告人关系之现状 | 第18-21页 |
1. 人民检察院、被害人与人民法院关系 | 第18-19页 |
2. 人民检察院、被害人与被告人关系 | 第19-21页 |
三、我国刑事审判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之缺陷性分析 | 第21-26页 |
(一) 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不和谐的根源 | 第21-23页 |
1. 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在我国刑事诉讼形成中的历史背景 | 第21-22页 |
2. 对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关系中的差异性未给予足够重视 | 第22-23页 |
(二) 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及危害 | 第23-26页 |
1. 人民检察院权力的法定性和被害人权利的缺失性——关系结构的不平衡性 | 第23页 |
2. 人民检察院权力的必然性和被害人权利的或然性——关系结构的不稳定性 | 第23-24页 |
3. 人民检察院、被害人与人民法院、被告人联系的不对等——诉讼结构的不合理性 | 第24-26页 |
四、我国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之关系重构的依据和价值 | 第26-31页 |
(一) 实践中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重构的社会背景——和谐社会理念 | 第26-27页 |
(二) 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重构的理论依据 | 第27-31页 |
1.人权保护的需要 | 第27-28页 |
2. 制约司法权力的需要 | 第28页 |
3. 司法有效和谐运作和司法资源有限的需求 | 第28-29页 |
4. 法院至上理念的培养 | 第29-31页 |
五、我国审判程序中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之立法重构 | 第31-38页 |
(一) 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重构之前提及可行性分析 | 第31-34页 |
1. 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结构之特性 | 第31-32页 |
2. 关于被害人的法律地位 | 第32-33页 |
3. 建立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的协商程序 | 第33-34页 |
(二) 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关系之重构之对策 | 第34-38页 |
1. 简易程序出庭 | 第34页 |
2. 普通程序简化审适用的决定权 | 第34-35页 |
3. 解决人民检察院与被害人对起诉书的分歧 | 第35页 |
4. 向被告人发问的平等 | 第35-36页 |
5. 撤诉、补充或者变更起诉的控制权 | 第36页 |
6. 被害人向人民检察院的请求抗诉权和申诉权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