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

宪法适应性理论在我国的法律探索与实践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8-10页
 一、现实意义第8页
 二、研究方法第8页
 三、文章新意第8-10页
第一章 宪法适应性理论概述第10-17页
 第一节 宪法适应性理论内涵及外延第10-13页
  一、宪法适应性的概念第10-11页
  二、适应性是宪法的固有特性第11页
  三、宪法适应性与宪法稳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第11-12页
  四、宪法适应性与宪法变迁的意涵交叉第12-13页
  五、宪法适应性与宪政秩序的关联第13页
 第二节 宪法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第13-15页
  一、政治原因第13-14页
  二、经济原因第14-15页
 第三节 宪法适应性的重要意义第15-17页
  一、宪法适应性是宪法持续有效的逻辑依据第15页
  二、宪法适应性是宪法法律性的必然结果第15-16页
  三、宪法适应性是保持宪法稳定性的基本前提第16-17页
第二章 增强宪法适应性的方式第17-23页
 第一节 宪法解释第17-19页
  一、宪法解释的主要模式和原则第17页
  二、宪法解释的运用条件第17-18页
  三、宪法解释对增强宪法适应性的作用第18-19页
 第二节 宪法修改第19-21页
  一、宪法修改的原则和方式第19-20页
  二、宪法修改的运用条件第20页
  三、宪法修改对增强宪法适应性的作用第20-21页
 第三节 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的主要区别第21-23页
  一、对宪法稳定性的影响不同第21页
  二、宪法获得适应性的条件不同第21页
  三、对宪法的态度不同第21-23页
第三章 完善宪法适应性机制构建第23-32页
 第一节 新中国历次宪法修改的适应性体现第23-24页
 第二节 建立合理的宪法适应性机制的理论基础第24-25页
 第三节 我国现行修宪程序和解释程序中的不足第25-27页
  一、执政党参与修宪的程序过于直接第25-26页
  二、提案程序设置不尽合理第26页
  三、宪法修改的其他步骤相互之间衔接不足第26-27页
 第四节 我国宪法适应性机制构建的思索第27-32页
  一、宪法适应性机制构建应遵循的理性程序第27-29页
  二、宪法适应性机制构建应坚持的实体价值第29-32页
结语第32-33页
注释第33-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后记第38-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育权视角下的计划生育政策
下一篇:试论依法治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