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石羊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案例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前言第10-12页
第1章 研究背景与方法第12-29页
   ·石羊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概述第12-26页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状况第12-23页
     ·石羊河流域水污染状况第23-25页
     ·石羊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分析第25-26页
   ·影响石羊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因素第26-27页
     ·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过量增长第26页
     ·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不合理第26页
     ·不可持续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第26-27页
     ·新型多样化的水体污染问题不断呈现第27页
     ·水污染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相互影响,加剧了治理难度第27页
   ·研究方法第27-29页
     ·研究目标第27页
     ·研究范围和时限第27-28页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28页
     ·论文结构第28-29页
第2章 石羊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行制度缺陷第29-36页
   ·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缺陷第29-30页
     ·水污染防治机构缺乏交流协调第29页
     ·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不完善第29页
     ·水务部门与环保部门统一协调共同防治水污染的制度和机制严重缺位第29页
     ·管理机构的能力有待加强第29-30页
   ·水污染防治政策手段缺陷第30-31页
     ·政策手段基本完善,但缺乏远景规划第30页
     ·水污染防治政策注重末端治理,轻视源头预防第30页
     ·水污染防治政策重工业领域,轻农业面源和城镇生活用水领域第30页
     ·水污染防治政策体系不完善第30页
     ·水污染防治政策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第30-31页
   ·水污染防治投融资体制缺陷第31页
     ·规划的环保投资不能落实到位第31页
     ·水污染防治资金明显不足第31页
     ·投融资渠道单一,投资体制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第31页
     ·投资成本偏高,投资效果差第31页
   ·水污染防治法律手段缺陷第31-36页
     ·流域水污染防治立法不完善第32-33页
     ·流域水污染防治行政立法缺位,现行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尽合理第33页
     ·水污染防治行政执法水平低,部门利益倾向严重,手段简单粗糙第33-36页
第3章 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国际经验和启示第36-40页
   ·流域管理机制第36-37页
   ·投资体制第37-38页
     ·投资规模第37页
     ·资金渠道第37-38页
   ·流域管理手段第38-40页
     ·严明的法律第38页
     ·充分利用经济手段第38-39页
     ·重视公众参与第39页
     ·广泛开展区域间和国际间合作第39-40页
第4章 石羊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及制度创新建议第40-61页
   ·建立职责明确合力治污的管理体制第40-45页
     ·管理体制改革应依据的原则第40-41页
     ·明确政府各部门的水环境管理职能第41-42页
     ·建立合理的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发布及管理监督协调机制第42-43页
     ·加强城乡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第43-44页
     ·加强水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第44-45页
   ·提升现行环境政策手段的综合效率第45-52页
     ·实施水污染分类指导管理第45-46页
     ·进一步完善基于排污许可证的一体化管理链第46-48页
     ·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削减水污染第48-50页
     ·鼓励实施自愿性污染预防手段第50-51页
     ·通过信息公开促进水污染防治第51-52页
   ·构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第52-57页
     ·水污染防治投资需求第52页
     ·明确界定污染治理投资事权第52-53页
     ·建立城市污水处理投融资体系第53-56页
     ·利用排污费促进企业水污染防治第56页
     ·提高水污染防治投资效果第56-57页
   ·完善有利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第57-61页
     ·充分认识和正确评估石羊河流域立法环境影响第57页
     ·加快制定《石羊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构建合理的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第57-58页
     ·提高立法技术,防止制度漏洞第58-59页
     ·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提高水污染防治行政执法能力第59-60页
     ·加强水污染防治法制宣传,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第60-61页
第5章 结论与前瞻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后记第68-70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新的热动力学方法及在胶束催化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钢框架弱轴及双向腹板开孔节点破坏形式及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