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退牧还草工程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草地管理的制度与模式 | 第15-20页 |
·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回顾 | 第20-21页 |
·退牧还草工程研究进展 | 第21页 |
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黄河源区草地退化现状及管理问题分析 | 第24-33页 |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7页 |
·研究区自然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5-26页 |
·研究区社会经济现状 | 第26-27页 |
2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现状 | 第27-29页 |
3 黄河源区草地管理主要技术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 第29-30页 |
·草地资源管理现状 | 第30-31页 |
·草地资源管理制度与模式存在的缺陷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方案设计与工程管理 | 第33-41页 |
1 退牧还草工程的指导思想 | 第33页 |
2 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原则 | 第33页 |
3 退牧方式设计 | 第33-34页 |
·退牧的内涵 | 第33-34页 |
·退牧区的划分 | 第34页 |
4 退牧还草工程管理过程 | 第34-36页 |
·退牧还草生态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 | 第35页 |
·退牧还草生态工程项目管理机制 | 第35-36页 |
5 退牧还草工程施工方法 | 第36-38页 |
·草地围栏工程实施方法 | 第36-37页 |
·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法 | 第37-38页 |
6 退牧还草工程补贴管理 | 第38-39页 |
·退牧还草工程补贴管理办法 | 第38页 |
·退牧还草工程补贴发放的基本要求 | 第38-39页 |
7 退牧草场的管理措施 | 第39-41页 |
·退牧草场的管护措施 | 第39页 |
·退牧草场植恢复配套措施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黄河源区退牧还草主要技术模式及案例分析 | 第41-47页 |
1 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概况 | 第41-42页 |
2 退牧还草主要技术模式 | 第42-47页 |
·禁牧模式 | 第42-45页 |
·减畜休牧轮牧模式 | 第45-47页 |
第五章 退牧还草主要模式评价及可持续性分析 | 第47-56页 |
1 不同退牧模式生态效益分析 | 第47-49页 |
·禁牧区生态恢复效果分析 | 第47-48页 |
·减畜休牧区生态恢复效果分析 | 第48-49页 |
2 退牧还草工程对牧民社会经济行为的影响 | 第49-51页 |
·禁牧对牧户家庭经济收支的影响 | 第49页 |
·减畜休牧轮牧对牧户家庭收支的影响 | 第49-51页 |
3 牧区居民对退牧还草政策的认知和响应 | 第51-54页 |
·牧户对草地生态环境相关问题的认识 | 第52-53页 |
·牧户对退牧还草政策的态度 | 第53-54页 |
4 退牧还草政策可持续性分析 | 第54-56页 |
·牧户态度对退牧还草政策的影响分析 | 第54页 |
·退牧还草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第54页 |
·退牧还草的补偿问题分析 | 第54-56页 |
第六章 退牧还草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6-60页 |
1 退牧还草工程的设计问题 | 第56-58页 |
·退牧还草生态工程围栏设计不合理 | 第56页 |
·退牧还草补偿设计不合理,缺乏利益驱动因素 | 第56-57页 |
·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安置尚不完善 | 第57页 |
·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方式单一 | 第57-58页 |
·退牧还草生态工程在不同区域尺度上缺乏深入研究 | 第58页 |
2 退牧还草工程的管理问题 | 第58-60页 |
·部分项目前期工作薄弱,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 | 第58页 |
·经济补偿兑现不及时、不到位、滞留严重 | 第58-59页 |
·缺乏相应的跟踪管理机制 | 第59页 |
·不能严格执行项目设计方案 | 第59-60页 |
第七章 对策研究 | 第60-70页 |
1 退牧还草工程主要技术模式的比较和分析 | 第60-61页 |
·不同退牧模式的异同点 | 第60页 |
·不同退牧模式的共同点 | 第60-61页 |
2 提高退牧还草绩效的政策性建议 | 第61-64页 |
·实施有偿退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 第61-62页 |
·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确保牧民的基本生活安全 | 第62页 |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 | 第62页 |
·加强科技培训,发展当地人民直接受益的产业 | 第62-63页 |
·加强退牧草地的管理,保证禁牧草地生态效益发挥 | 第63页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牧区经济的发展 | 第63页 |
·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草地监测水平 | 第63-64页 |
3 草地管理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 第64-70页 |
·完善草地承包制 | 第64-65页 |
·草地股份化经营 | 第65-66页 |
·可交易配额制度 | 第66页 |
·草地经营的准入制度 | 第66-67页 |
·开展参与式草地管理 | 第67页 |
·草原社区共管模式 | 第67-70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问题 | 第70-72页 |
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个人简介 | 第77-78页 |
导师简介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