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17页 |
| 第2章 综述 | 第17-33页 |
| ·凝血酶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凝血酶与凝血酶受体 | 第17-19页 |
| ·凝血酶的产生和作用途径 | 第19页 |
| ·凝血酶与脑水肿 | 第19页 |
| ·凝血酶在自发性ICH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 ·凝血酶导致脑组织水肿的病理生理机制 | 第20页 |
| ·凝血酶和HIF-1a | 第20页 |
| ·凝血酶与MMPs | 第20-21页 |
| ·凝血酶对BBB的损伤 | 第21页 |
| ·抗凝血酶治疗的前景 | 第21页 |
| ·凝血酶促进血管新生保护作用 | 第21-22页 |
| ·缺氧诱导因子-1a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 ·HIF-1a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22-23页 |
| ·HIF-1的活性调节 | 第23-24页 |
| ·HIF-1a与靶基因 | 第24页 |
| ·HIF-1的分布 | 第24页 |
| ·HIF-1a与缺血性卒中表达的双重作用 | 第24-25页 |
| ·HIF-1a和ICH | 第25-26页 |
| ·HIF-1a和MMP-9 | 第26页 |
| ·MMP-9/TIMP-1的研究进展 | 第26-33页 |
| ·概述 | 第27页 |
|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类 | 第27页 |
| ·MMP-9的活性调节 | 第27-28页 |
| ·TIMPs | 第28-29页 |
| ·MMP-9与BBB | 第29-30页 |
| ·MMP-9与ICH | 第30-31页 |
| ·MMP-9与出血性转化 | 第31页 |
| ·人工合成的MMPs抑制剂 | 第31-32页 |
| ·MMP-9与ICH新生血管新生 | 第32-33页 |
| 第3章 人ICH灶周水肿及病理改变 | 第33-43页 |
| ·前言 | 第33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 ·病例材料 | 第33页 |
| ·实验分组 | 第33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 ·组织包埋 | 第34页 |
| ·脑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第34-35页 |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35-36页 |
| ·脑组织含水量测定 | 第36页 |
| ·结果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 第36-39页 |
| ·脑组织的病理改变 | 第36-37页 |
| ·透射电镜改变 | 第37-39页 |
| ·脑组织含水量测定 | 第39页 |
| ·讨论 | 第39-42页 |
| ·ICH后脑水肿 | 第39-41页 |
| ·ICH后BBB的破坏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PAR-1,HIF-1a,MMP-9,TIMP-1在ICH灶周组织的表达 | 第43-53页 |
| ·前言 | 第43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3-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 ·免疫组化SP法检测PAR-1,HIF-1a,MMP-9,TIMP-1 | 第47页 |
| ·RT-PCR检测HIF-1a,MMP-9,TIMP-1mRNA | 第47-49页 |
| ·Westernblot方法检测TIMP-1的表达 | 第49-51页 |
| ·结果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 第51-53页 |
| 第5章 实验结果 | 第53-71页 |
| ·免疫组化的表达 | 第53-62页 |
| ·PAR-1的表达 | 第53-55页 |
| ·HIF-1a的表达 | 第55-57页 |
| ·MMP-9的表达 | 第57-60页 |
| ·TIMP-1的表达 | 第60-62页 |
| ·RT-PCR的表达 | 第62-66页 |
| ·TIMP-1基因Westernblot的表达 | 第66-67页 |
| ·直线回归分析 | 第67-71页 |
| 第6章 讨论 | 第71-79页 |
| ·凝血酶对ICH后脑水肿的影响 | 第71-74页 |
| ·HIF-1a对ICH后脑水肿的影响 | 第74-76页 |
| ·MMP-9/TIMP-1对ICH后脑水肿的影响 | 第76-79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79页 |
| 本研究创新性和自我评价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99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