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1 引言 | 第14-25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概述 | 第14-20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发展史简介 | 第14-15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形态及其编码的主要蛋白 | 第15-17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及病理变化 | 第17-19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及防治 | 第19-20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 ·传统的诊断方法 | 第20-22页 |
|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22-23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 ·细胞与病毒 | 第25页 |
| ·质粒与菌株 | 第25页 |
| ·实验用血清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34页 |
| ·重组蛋白的表达 | 第26页 |
|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26-27页 |
| ·重组蛋白表达效率的测定 | 第27页 |
|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 | 第27页 |
|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27-28页 |
| ·表达蛋白的活性检测 | 第28页 |
| ·病毒中和试验 | 第28-29页 |
| ·间接ELISA 操作程序 | 第29-30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D-ELISA 诊断方法相关条件的优化 | 第30-31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gD-ELISA 阴阳性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31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31-32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32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D-ELISA 与病毒中和试验的相关性 | 第32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D-ELISA 的应用 | 第32页 |
| ·诊断试剂的保存期试验 | 第32-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1页 |
| ·重组蛋白GD 的表达结果 | 第34页 |
| ·PET30A-GD 重组蛋白最佳表达条件的确定 | 第34-36页 |
| ·最佳IPTG 诱导浓度的确定 | 第34页 |
| ·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 | 第34-36页 |
| ·重组蛋白表达效率的测定结果 | 第36页 |
|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结果 | 第36-37页 |
| ·表达产物的纯化结果 | 第37页 |
| ·表达蛋白的活性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 ·WESTERN-BLOT 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 ·间接ELISA 检测结果 | 第38页 |
| ·病毒中和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 ·病毒毒价的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 ·血清中和试验的测定结果 | 第39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D-ELISA 相关条件优化的结果 | 第39-44页 |
| ·底物液中TMB、DMSO 和0.75 %过氧化氢尿素最佳使用浓度的确定结果 | 第39-41页 |
|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与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结果 | 第41页 |
| ·最佳封闭液与最佳封闭时间的确定结果 | 第41-42页 |
| ·血清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结果 | 第42-43页 |
| ·二抗最佳工作浓度与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结果 | 第43页 |
| ·底物最佳显色时间的确定结果 | 第43-44页 |
| ·终止液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结果 | 第44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D-ELISA 阴阳性判断标准确定结果 | 第44-45页 |
|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 ·阻断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 ·交叉反应试验结果 | 第46页 |
|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46-48页 |
| ·批内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46-47页 |
| ·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D-ELISA 与病毒中和试验相关性试验结果 | 第48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D-ELISA 的应用结果 | 第48-49页 |
| ·诊断试剂的保存期试验结果 | 第49-51页 |
| 4 讨论 | 第51-55页 |
| ·应用ELISA 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抗体的优越性 | 第51页 |
| ·间接ELISA 包被抗原的选择 | 第51-52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D-ELISA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2-53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D-ELISA 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53页 |
| ·ELISA 包被抗原的保存 | 第53-54页 |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D-ELISA诊断方法的应用评价及国内IBR 流行情况 | 第54-55页 |
| 5 结论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附录 | 第63-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