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制度论文

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研究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25页
   ·问题提出第18-19页
   ·研究目的第19-20页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研究思路第21-23页
   ·研究方法第23页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3-2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5-33页
   ·关于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概念和标准研究第25-28页
   ·关于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内涵和目标研究第28-30页
   ·关于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30-33页
第3章 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第33-54页
   ·基本理论第33-46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3-35页
     ·系统理论第35-39页
     ·生态学理论第39-46页
   ·基本概念第46-54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第46-47页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rationality)第47-48页
     ·土地利用的适宜性(suitability)第48-50页
     ·合理用地的内涵第50-52页
     ·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第52-54页
第4章 从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演进第54-81页
   ·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和演变第54-59页
     ·萌生阶段第54-55页
     ·初始阶段第55-58页
     ·发展阶段第58-59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本质第59-64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59-62页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第62-64页
   ·可持续资源观视角下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第64-75页
     ·可持续资源观第64-69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理性思考第69-75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实施途径第75-81页
     ·树立广义的土地观和立体的土地利用观第75-76页
     ·协调土地利用系统运行第76-77页
     ·开展土地利用复合效益评价第77-78页
     ·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第78-79页
     ·实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第79-81页
第5章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产生与运行第81-101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产生与构成第81-90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产生第81-86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第86-90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特性与原则第90-92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特性第90-91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原则第91-92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与运行第92-101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第92-94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运行第94-101页
第6章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评价的路径第101-122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产生和进展第101-106页
     ·传统的土地评价的历史沿革第101-104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评价的演进第104-106页
   ·传统土地利用系统评价的路径第106-110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评价的综合路径第110-112页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系统诠释第110-111页
     ·多维指标综合评价路径的实施第111-112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评价的价值路径第112-115页
     ·基于价值视角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第112-113页
     ·土地资源资产价值评价路径的实施第113-115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评价的面积路径第115-116页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与生态足迹第115-116页
     ·生态足迹评价路径的实施第116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评价的能值路径第116-118页
     ·基于能值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第116-117页
     ·能值评价路径的实施第117-118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代际公平第118-120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代际时间阈第118-119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代际均衡模型第119-120页
   ·土地资源资产评估第120-122页
     ·土地资源资产的价值构成第120页
     ·不可再生资源资产的评估方法第120-121页
     ·可再生资源资产的评估方法第121-122页
第7章 现行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述与借鉴第122-135页
   ·国外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第122-127页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纲要(《FESLM》)第122-124页
     ·联合国可持续土地利用指标体系(CSD—DSR)第124-126页
     ·澳大利业和新西兰环境状态报告中有关土地指标第126-127页
   ·中国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第127-132页
     ·生态—经济—社会框架指标体系第127-129页
     ·社会—资源环境—经济框架指标体系第129-130页
     ·国家级—县级—用地级框架指标体系第130-131页
     ·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第131-132页
   ·对国内外现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述与借鉴第132-135页
第8章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方法的评价与比较第135-157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方法的概述第135-136页
   ·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第136-147页
     ·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概述第136-138页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预处理第138-139页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无量纲化方法第139-142页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第142-145页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合成方法第145-147页
   ·应用于综合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第147-152页
     ·方法引入第147-148页
     ·基本步骤第148-149页
     ·隶属关系矩阵R的确定第149-150页
     ·模糊合成算子的选择第150-151页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评价第151-152页
   ·应用于综合评价的多元统计分析法第152-157页
     ·主分量分析法的基本思路第152-153页
     ·主分量分析法应用的基本步骤第153-155页
     ·主分量分析法用于综合评价的特点第155-157页
第9章 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57-172页
   ·指标及其特性和功能第157-161页
     ·指标第157页
     ·指标族第157页
     ·指标的类型第157-158页
     ·指标的特性第158页
     ·指标的功能第158-159页
     ·指标的应用第159-161页
   ·指标体系及其特征第161-163页
     ·指标体系第161页
     ·指标体系的特性第161-162页
     ·指标体系的功能第162-163页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163-165页
     ·指导思想第163-164页
     ·5大基本体系第164页
     ·12项原则第164-165页
   ·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分析第165-168页
     ·分析的理论前提第165-167页
     ·可持续土地利用指标的逻辑关系第167-168页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和基本框架第168-170页
     ·筛选原则第168-169页
     ·基本框架和指标构成第169-170页
   ·评价指标的总体构成第170-172页
     ·土地利用资源保护性指标第170页
     ·土地利用生态合理性指标第170-171页
     ·土地利用经济可行性指标第171页
     ·土地利用社会可接受性指标第171-172页
第10章 广东省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实证研究第172-201页
   ·实证研究的思路和内容第172-173页
   ·广东省社会经济概况第173-175页
   ·广东省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第175-179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179-189页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79-181页
     ·评价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第181-187页
     ·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整理第187-189页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第189-191页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191-196页
     ·构造判断矩阵第191-194页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194-196页
   ·指标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和评价标准第196-199页
   ·评价结果与综合分析第199-201页
第11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第201-205页
   ·研究结论第201-203页
   ·相关建议第203-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13页
致谢第213-21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题研究第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奥林匹克标志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下一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问题研究--基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