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旋转可训练性的眼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1 本领域的前沿动态 | 第8页 |
2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8-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9页 |
4 研究结果 | 第9页 |
5 研究结论 | 第9-10页 |
6 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问题提出 | 第11-22页 |
·研究课题的由来 | 第11-13页 |
·心理旋转是空间认知领域关注的热点 | 第11页 |
·现有研究结果和方法均有进一步拓展深入的需要 | 第11-13页 |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 | 第13-20页 |
·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研究 | 第13-15页 |
·表象及心理旋转的眼动研究 | 第15-17页 |
·心理旋转可训练性的研究 | 第17-18页 |
·心理旋转的个体差异研究 | 第18-20页 |
·心理旋转的性别差异 | 第18-19页 |
·场认知方式对心理旋转的影响 | 第19-20页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0-22页 |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克服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被试取样 | 第22页 |
·实验设计 | 第22页 |
·仪器设备与实验软件 | 第22-23页 |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实验软件 | 第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测验材料 | 第23-24页 |
·训练材料 | 第24页 |
·实验程序 | 第24-26页 |
·第一阶段 | 第24-25页 |
·心理旋转眼动实验 | 第24-25页 |
·镶嵌图形测验 | 第25页 |
·电脑游戏水平测试 | 第25页 |
·第二阶段 | 第25-26页 |
·电脑游戏训练 | 第25页 |
·心理旋转眼动实验 | 第25-26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6-42页 |
·训练前后心理旋转能力指标的差异性 | 第26-31页 |
·反应正确率 | 第26页 |
·反应时 | 第26-28页 |
·注视时间 | 第28-29页 |
·瞳孔直径 | 第29页 |
·眼跳广度 | 第29-31页 |
·注视次数 | 第31页 |
·心理旋转能力指标的个体差异性 | 第31-42页 |
·反应时 | 第31-32页 |
·注视时间 | 第32-35页 |
·瞳孔直径 | 第35-38页 |
·眼跳广度 | 第38-40页 |
·注视次数 | 第40-42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2-47页 |
·游戏训练对于心理旋转能力提高的有效性的思考 | 第42-43页 |
·心理旋转能力训练的个体差异 | 第43-45页 |
·不同电脑游戏水平被试心理旋转训练效果比较 | 第43-44页 |
·心理旋转能力训练的性别差异 | 第44-45页 |
·心理旋转能力训练的场认知方式差异 | 第45页 |
·对提高心理旋转能力的教学建议 | 第45-47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