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民事执行权的性质 | 第8-13页 |
(一) 关于民事执行权性质的理论争议 | 第8-9页 |
1、司法权说 | 第8页 |
2、行政权说 | 第8-9页 |
3、双重属性说 | 第9页 |
(二) 笔者关于民事执行权性质的认识 | 第9-13页 |
1、民事执行实施权是行政权 | 第9-11页 |
2、执行裁决权具有不同于民事审判权的独特品性 | 第11-13页 |
二、现行民事执行运行体制的弊端 | 第13-17页 |
(一) 执行机构设置的制度性缺陷 | 第13-14页 |
(二) 执行权运行的随意性和任意性较大 | 第14-15页 |
(三) 执行工作职权主义色彩浓厚 | 第15页 |
(四) 缺乏行之有效的司法救济途径和手段 | 第15-17页 |
三、民事执行运行体制改革完善的目标和意义 | 第17-21页 |
(一) 执行权运行体制的改革目标 | 第17-18页 |
1、实现公正与效率 | 第17页 |
2、实现分权制约 | 第17-18页 |
3、实现公平保护 | 第18页 |
4、实现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的有机结合 | 第18页 |
(二) 执行运行体制改革完善意义 | 第18-21页 |
1、有利于实现执行程序的公正 | 第18-19页 |
2、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 第19页 |
3、有利于实现诉讼资源的优化组合 | 第19页 |
4、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和执行效率 | 第19-21页 |
四、完善民事执行运行体制设想 | 第21-33页 |
(一) 民事执行两种运行体制及其借鉴意义 | 第21-24页 |
1、法院内设执行机构的执行 | 第21-23页 |
2、法院外设执行官的执行 | 第23-24页 |
(二) 完善执行机构设置的思量 | 第24-28页 |
1、执行机关仍应设在法院内部 | 第24-26页 |
2、执行机构设置的二元模式 | 第26-28页 |
(三) 加强执行权的制约、监督 | 第28-29页 |
(四) 建立当事人主义为主,法院职权主义为辅的民事执行原则 | 第29-30页 |
(五) 完善执行救济制度 | 第30-33页 |
1、完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2、明确执行救济申请的主体、受理机关 | 第31页 |
3、设立针对执行实施权的行政救济制度 | 第31-32页 |
4、完善执行司法救济制度 | 第32-33页 |
结束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36-37页 |
后记 | 第37-38页 |
详细摘要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