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9-10页 |
(三) 研究现状及本文创新点 | 第10-11页 |
一、概述 | 第11-13页 |
二、徽州古代民居建筑雕饰艺术 | 第13-42页 |
(一) 对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理解与认识 | 第13-14页 |
1、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定义 | 第13页 |
2、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流源 | 第13-14页 |
(二) 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表现及风貌特征 | 第14-28页 |
1、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装饰表现 | 第14-26页 |
2、徽州民居雕饰艺术题材内容 | 第26-28页 |
(三) 徽州古代民居建筑雕饰艺术特色 | 第28-30页 |
1、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具有鲜明的朝代特征 | 第28-29页 |
2、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富有典型的区域乡土意味 | 第29页 |
3、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具有浓厚的装饰气息 | 第29-30页 |
4、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具有巧妙直接的构图格调 | 第30页 |
5、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具有很强的绘画风格 | 第30页 |
(四) 徽州古代民居建筑雕饰技艺表现 | 第30-35页 |
1、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的工艺表现及特点 | 第30-31页 |
2、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丰富的表现技法 | 第31-33页 |
3、徽州民居雕饰艺术的工艺流程 | 第33-35页 |
(五) 徽州古代民居建筑雕饰艺术风格及演变 | 第35-36页 |
(六) 徽州古代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审美意义 | 第36-38页 |
1、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体现美观实用的审美追求 | 第36页 |
2、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彰显朴素自然的审美理想 | 第36页 |
3、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具有寓教于美的审美特征 | 第36-38页 |
(七) 徽州古代民居建筑雕饰艺术的象征性 | 第38-42页 |
1、“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民居装饰中的体现 | 第38页 |
2、宗教艺术的象征性在民居雕饰中的体现 | 第38-39页 |
3、民俗文化的象征性在民居雕饰中的体现 | 第39页 |
4、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 第39-42页 |
三、徽州古代民居雕饰艺术形成原因 | 第42-53页 |
(一)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徽州民居雕饰艺术的承载 | 第42-43页 |
1、徽州地区丰富的自然物产为民居雕饰提供必须的原材料 | 第42页 |
2、徽州秀丽的自然景观为民居雕饰提供广泛的内容题材 | 第42-43页 |
(二) 渊远的母体文化是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的灵魂 | 第43-47页 |
1、朱子理学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 第43-45页 |
2、朱子理学对徽州古代民居建筑雕饰艺术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三) 睿智的徽商是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发展的催化剂 | 第47-49页 |
1、徽商发展对徽州古民居建筑雕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 第47-48页 |
2、徽商的心理观念对徽州古民居建筑雕饰艺术的影响 | 第48-49页 |
3、徽商资本转移对徽州古民居建筑雕饰艺术的影响 | 第49页 |
(四) 多元的姊妹艺术是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发展的源泉 | 第49-51页 |
(五) 造诣深厚的匠人是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发展的推动力 | 第51-53页 |
1、徽州民居雕饰艺术的工匠艺人与技艺传承 | 第51-52页 |
2、技艺高超的工匠艺人是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发展的根本 | 第52-53页 |
四、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与国内其他流派之比较 | 第53-57页 |
(一) 徽州民居建筑雕饰艺术是徽州后儒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一朵奇葩 | 第53页 |
(二) “天人合一”宇宙观下的徽州建筑雕饰艺术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 | 第53-54页 |
(三) 经商发达了的徽商使民居雕饰艺术成为凸现儒学的一面明镜 | 第54-55页 |
(四) 卓越的艺术表现使徽州民居雕饰在流派纷呈的雕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 第55-57页 |
五、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图片说明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和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